「前段時間體檢查出了宮頸糜爛,回家和男朋友提了一嘴, 結果他卻罵我是不是在外面亂搞 ,不然怎麼會得這種病,然后吵著嚷著要和我分手……可我明明只和他交往過。」
以上內容是一位粉絲朋友發來的私信求助,因為被查出了「宮頸糜爛」,卻被男友懷疑[性☆生☆活]混亂。
提到「宮頸糜爛」這個詞,可能部分人會下意識聯想到以下情況——
「[性☆生☆活]不檢點」
「[濫.交]」
「生活很開放」
但實際情況卻與之完全相反,今天就和大家講清楚到底什麼是「宮頸糜爛」。
宮頸糜爛其實源于國外醫生一個失誤,他誤以為這是病變,于是將這種現象命名為「宮頸糜爛」。直到08年,教材為它正名,2008年第七版《婦產科學》中就提到:以「 宮頸柱狀上皮異位 」生理現象取代「宮頸糜爛」這一病名。
那宮頸糜爛到底是什麼呢?
宮頸上皮是由陰道鱗狀上皮與宮頸管柱狀上皮共同組成,兩種上皮交界處,醫學上稱為「鱗柱交界」 。在[雌☆激☆素]作用下 ,「鱗柱交界」會外移,宮頸鱗狀上皮脫落,脫落面被柱狀上皮所覆蓋,這時候它下方間質內的毛細血管會隱隱透出,于是看起來宮頸外口充血、發紅。
所以,「宮頸糜爛」 只是一種正常的生理現象 ,不是病,也和私生活無關。
解放軍第306醫院婦產科副主任醫師周玲 提醒,大多數的糜爛是沒有癥狀的,一般在體檢中被發現。如果身體突然出現 分泌物增加、非經期同房后出血、同房疼痛、腰腹部不適和尿頻尿急尿痛 等不適時,建議就醫檢查一下。
雖然宮頸糜爛是生理性現象,但有些疾病發生也會讓宮頸呈現糜爛樣改變,比如 子宮頸上皮內瘤變(宮頸癌前病變)和早期宮頸癌 ,所以需要警惕病理性改變。
那如何判斷是生理性還是病理性呢?就是進行宮頸刮片(TCT)檢查,30歲以上的女性還建議進行人類乳頭瘤病毒(HPV)檢查。
如果TCT和HPV檢查沒有宮頸癌前病變和癌,也沒有任何不適,一般不用治療。若宮頸刮片檢查確定沒有宮頸癌前病變和癌,卻出現了一些異常癥狀,比如 分泌物增多、乳頭樣增生或者接觸性出血 等,可以進一步檢查。
通過檢查確定是宮頸癌前病變和癌,那就必須治療了。
除了宮頸糜爛經常被誤解外,女性的這兩種所謂的「婦科病」,其實也不用治療。
子宮肌瘤子宮肌瘤是婦產科常見疾病,特別在育齡期的女性發生率很高,有兩種情況是不需要治療的:一種是沒有出現明顯不適,且 子宮肌瘤小于3厘米 ;第二種是 絕經期的女性 ,由于激素水平不斷下降,子宮肌瘤會萎縮,也不需要治療。
南方醫科大學第三附屬醫院婦產科主任王雪峰表示,如果出現以下幾種情況,要考慮手術: 月經過多或異常出血 ; 肌瘤短期內迅速增大 ; 出現壓迫癥狀如下腹墜脹、尿頻尿急 ;出現 不孕 。
子宮肌瘤有不同分型,醫生會根據患者的綜合情況因人而異治療。
盆腔積液是指有一些液體積聚在子宮直腸陷凹,即便有少量液體積聚,也能在b超上檢測到,從而在體檢單上體現出來。但是 幾乎每個女性的盆腔和腹腔或多或少都有點液體 ,所以如果檢查出盆腔積液,不用過于擔憂。
南方醫科大學第三附屬醫院婦產科副主任醫師林丹表示,在排卵期、月經結束3天內做B超,積液少于1.0厘米,且沒有不適癥狀,那盆腔積液通常是生理性的,定期觀察即可。
如果 積液多于3厘米,或伴有下腹墜脹或疼痛、白帶異常,或有卵巢囊腫病史 ,應就診排查和治療。
了解了上述的幾種「疾病」,相信你對婦科病有了新的理解。還有些粉絲在后台問小九,有些時候同房結束后,[私.處]出現瘙癢的情況是不是意味著婦科病?
[私.處]瘙癢比較常見的是陰道炎,比如 滴蟲性陰道炎、霉菌性陰道炎、細菌性陰道炎 等,這時通常還會伴有白帶分泌增多、顏色氣味異常以及[私.處]灼痛等癥狀。
除此之外, 糖尿病、萎縮性陰道炎、外陰癌 等疾病,也可能出現[私.處]瘙癢,所以出現相關癥狀,建議及時到婦科就診。
小九還要提醒各位女性朋友,同房之后,不要倒頭就睡,建議做好這幾件事。
1、溫水清洗
使用溫水清洗外陰區域,很多人愛用沖洗液,其實 過度清洗,容易破壞[私.處]菌群的平衡 ,反而誘發感染等。
2、穿透氣內褲
建議選擇一些透氣性良好的純棉三角褲,讓女性[私.處]保持通風、干燥,平時少穿緊身衣物。
總結而言,女性檢查出婦科病不要慌張,比如聽起來很嚇人的宮頸糜爛不是私生活混亂導致,只是一種正常的生理情況,而且有些婦科病并不需要治療。因此,婦科病不可怕,過度治療才可怕。
參考資料:[1]《「宮頸糜爛」不可怕,過度治療才可怕》.人衛健康.2018-08-28[2]《女子腹脹如孕,手術取出子宮肌瘤23個》.南方醫科大學第三附屬醫院.2023-06-09[3]《當心![私.處]瘙癢反復,可能不是簡單的婦科病》.騰訊醫典她知.2022-09-12
未經作者允許授權,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