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滸傳》智取生辰綱一回,既是晁蓋、吳用的重頭戲,也是楊志的重頭戲。前者因此而揚名江湖,而后者則因此丟掉了前程。
如果楊志要想反敗為勝,以一敵七,一舉打贏晁蓋等七人,他是否有機會呢?也不是沒有可能,但前提是必須同時滿足四個條件。
在雙方開戰前,我們有必要對雙方的武力值進行一下對比,看看雙方陣營中到底哪些人能派得上用場。
楊志,梁山座次排在十七位,他的武力值毋庸質疑,在小說中也有著諸多出彩的表現。
比如第12回,他與林沖就有一段精彩對決,二人手握樸刀打斗了一番,斗到三十來回合,不分勝敗,又斗了十數合,正斗到分際時,被王倫打斷了。
作者沒有直接揭曉結果,但在這場打斗中,林沖是占據上風的。經此一番爭斗,王倫馬上改口稱林沖為「兄弟」了,這是一種認可,當然也有借著林沖拉攏楊志的意味。
但能與林沖打上四十回合,足見楊志的步戰能力之強。
再如,在馬戰中,楊志與索超、呼延灼也交過手。同樣在第12回,楊志留在大名府備用,為試探他的武藝,梁中書將他帶到教場,先后與周謹、索超進行了比拼。
楊志與周謹戰了四五十回合,周謹身上被打中三五十處,完全不是楊志的對手。之后又與索超過招,二人斗到五十馀合,不分勝敗。眾人皆呼,「我們做了許多年軍,也曾出了幾遭征,何曾見這等一對好漢廝殺!」,也可見,楊志之強。
此外,楊志還與一流高手呼延灼也交過手。第57回,呼延灼在梁山落敗,跑去青州剿匪時,與魯智深和楊志都有交手。
先是魯智深與呼延灼斗四五十合,不分勝敗;之后楊志出戰,又與呼延灼斗了四十余合,但看似不分勝敗,實則有分輸贏。
文中提到楊志賣個破綻,之后退回自己陣營,這本身就是一種示弱,所以結局就是楊志輸了。
雖然在馬戰中,楊志與林沖、呼延灼有差距,但均能斗上四五十回合,也可見楊志的馬戰亦不落下風。
除了楊志,還有一個都管、兩個虞候,他們的武力值又如何呢?謝都管是梁中書府的奶公,此去只是起一個監督的作用。而虞候就不一樣了,至少是軍官稱號,從小說中的陸虞候身上,也可看出,虞候還是有兩下子的。
所以,兩個虞候也可以成為楊志的幫手。
其余就是十一個腳夫,但這些人并非普通莊稼漢,而是壯健的廂軍或禁軍,都是兵士。所以,如果運用好這些「腳夫」,也是楊志的好幫手。
晁蓋陣營主要成員:晁蓋、吳用、公孫勝、劉唐、阮小二、阮小五、阮小七,外援白勝
晁蓋的武力值如何,在小說中沒有與人交過手,但他有一項壯舉,作為東溪村的保正,他曾獨自一人搶了西溪村青石寶塔,并將其置于東溪村,由此而有了「托塔天王」的稱號。
這項壯舉至少能說明,晁蓋有得是力氣,但論身手,個人不敢恭維,畢竟首次外戰就中箭而亡。
所以,可以肯定,晁蓋必不是楊志的對手。
再者就是吳用,他本是個鄉村教書先生,玩的是心機,不是腿腳,所以自然武力對抗不能算入內。
接著看公孫勝,他是道家人物,身懷道術,能呼風喚雨,駕霧騰云,人稱入云龍。但說白了,這些都是些迷惑[性.行.
為],真正有用的是他「自幼好習槍棒」,所以,公孫勝也是有兩下子。
劉唐:在梁山一百單八將中的排位不低,排在第二十一位,但他存在感比較低。小說中也有表現他戰力的細節,他與雷橫在晁保正的地盤上交過手,兩人戰了四五十回合,難分勝敗,足見劉唐也不弱。
阮氏三雄是石碣村的村民,以捕魚為生,但這三人也不簡單。吳用對他們的評價很高,說他們三兄弟「義膽包身,武藝出眾,敢赴湯蹈火,同死同生,義氣最重。」
外援白勝可以忽略不計。
由此看來,晁蓋陣營雖然沒有超一流的戰將,但總體實力并不弱,這麼看來,似乎武力值強勝的一方還是在晁蓋陣營。
如果楊志要想打贏「七星聚義」,除非滿足四個條件。
其一,楊志的武力值要得到充分發揮。以楊志的身手,以一敵三至少不成問題,主要因為他是科班出身。
呼延灼與他對戰時,從他的招式中也看出他是出自軍班,所以,以他的專業水準對陣三名非專業選手,從理論上說,應該不成問題。
其二,楊志與同行人的關系必須相處融洽。在小說中,楊志一路上對腳夫非打即罵,一直追著他們趕路,眾人早已看他不順眼。
盡管楊志所作所為的出發點是好的,但由于行為不當,最后適得其反。要想團結一切力量,楊志首先要改變自己語言和行為方式,博得眾人的喜歡與認同,他們才有可能順利通過黃泥岡。
至少雙方戰起來,楊志有足夠多的幫手。
其三,堅決不在黃泥岡停留,
按照吳用的設計,最關鍵的一環就是蒙汗藥。如果楊志與眾人關系和諧,對于他提出的建議,大家也都認同,那麼他們完全可以不在黃泥岡停歇。
其四,即便在黃泥岡停留,大家也都不飲酒。這樣一來,吳用的計謀就落空了,那麼,七星要想搶到生辰綱,那就只能硬搶,雙方只能硬戰。
在這樣的情況下,就是實力說話了。晁蓋等七人也沒有百分百的把握能戰贏楊志等十五人,畢竟那十一個軍漢也不是吃素的吧,雙方戰平的可能性還是挺大的。
這麼分析下來,若憑實力,楊志要想打贏晁蓋等七人,也不是沒有可能的,但必須有前提條件。
所以,在智取生辰綱這一事件中,楊志作為關鍵人物,他只看到了外部環境的惡劣,并沒有將內部關系處理好,這也是他人生的最大敗筆,也是晁蓋、吳用等人成功的主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