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67年,正值明朝中期,18歲的朱翊鈞繼承皇位,是為明光宗萬歷帝。當時的明帝國已然不是中興之主朱元璋創業時那般鼎盛,蒙古時常來犯邊疆,女真族也開始崛起,日本倭寇也屢屢侵擾。
明朝經歷了中興之后第一位君主建文帝被其叔父篡位的事件,以及後來成化、弘治兩朝頻繁變法的局面,國力已有些衰敗。
萬歷帝本人生性消極懦弱,不喜朝政,更喜讀書、游玩、飲酒。他對鄭貴妃一往情深,兩人堪稱有情人終成眷屬。然而生不逢時,萬歷帝與鄭貴妃的感情一直飽受非議。
明朝重文輕武的方針讓邊疆形勢日益嚴峻,母儀天下的正宮皇后與貴妃又有微妙關系,文武兩派的黨爭也愈演愈烈。這一切都注定了,萬歷帝此生難以盡如人意。
當時正值明朝入于中衰期,國勢已然不如曾祖父明成祖開疆拓土的鼎盛時期。萬歷帝即位時,正面臨來自北方蒙古的邊患與南方倭寇的侵擾。
與他的先輩們相比,這位年輕的新君主顯得過于消極怠政,整日沉溺于后宮與酒色之中,對朝政興致缺缺。他想要過一種閑適愜意的生活,后宮佳麗多姿多彩,令他樂而忘返。
卻不想到,作為一個君主,自己的一舉一動都牽動著天下蒼生的命運。人生沒有完美無缺的選擇,作為皇帝的萬歷也不例外,他必須在自己的私欲與公正之間尋找平衡。
1573年,16歲的鄭淑嬪被選入后宮。她聰慧伶俐,舉止大方,不似其他女子那般謙卑嫻靜。初見萬歷帝時,鄭淑嬪便敢與君王直視、戲謔,兩人一見如故。
那時,18歲的萬歷帝已經有了王皇后。王皇后溫婉大方,頗得皇太后的喜愛。但王皇后性格溫順,一直未能贏得萬歷帝的臨幸。萬歷帝對她的態度無動于衷,甚至有些冷落。
相比之下,萬歷帝對鄭淑嬪的喜愛昭然若揭。鄭淑嬪舉手投足間的活潑與機巧,恰到好處的嬌嗔與奉承,深深吸引了萬歷帝。他很快便開始頻繁臨幸鄭淑嬪,賜封其為淑妃、貴妃。
若說王皇后的溫柔像九月的湖水,那麼鄭貴妃的靈動便如三月的春風。她能讓困在皇宮中的萬歷帝感到開心快樂,為他枯燥的生活帶來一絲生機。
兩人言談甚歡,情投意合。鄭貴妃成了萬歷帝心目中獨一無二的知己。
對萬歷帝來說,鄭貴妃就像一道耀眼的陽光,照進了他沒精打采的內心世界。鄭貴妃生性活潑開朗,她那輕快的舞姿,俏皮的談吐,都讓習慣了宮廷板規的萬歷帝眼前一亮。
和鄭貴妃在一起,萬歷帝感到前所未有的放松愉悅。他開始期盼著每晚的宮宴、每日的閑暇時光,因為那意味著又可以聽見鄭貴妃銀鈴般的笑聲,看見她像小鹿般明艷的眼神。
鄭貴妃也十分沉浸在萬歷帝的寵愛中,高興得忘乎所以。她夢想著有朝一日能受封為皇后,哪怕生命只有一天,也心滿意足。
她開始設想著自己扮演皇后的場景,那妃嬪們對自己畢恭畢敬的樣子,爭相討好自己的場面,都讓她興奮不已。
她甚至開始盤算,哪些妃嬪該打入自己麾下,哪些必須提防....一顆心因愛而飛揚,又因權而越發放肆。
1586年,鄭貴妃為萬歷帝生下三皇子朱常洵。這使她更加覺得皇后之位指日可待。
然而,正宮皇后的地位非同小可。王皇后雖不得寵,但有皇太后大力支持,再加上自己溫柔恭順的為人,深得朝野敬重。
反觀鄭貴妃驕縱任性,多有非議。皇太后更是死心塌地支持王皇后,認為只有她配得上母儀天下的皇后之位。
再者,當時明朝面臨蒙古騷擾邊境的嚴峻形勢。重文輕武的士大夫們也主張早日確立太子,以穩定國本。他們不愿意讓驕橫任性的鄭貴妃及其子掌權。
1589年,在皇太后的壓力下,萬歷帝不得不立長子朱常洛為太子。鄭貴妃所生的三皇子只被封為福王,徹底失去了奪嫡的希望。鄭貴妃雖然失望,但還抱有僥幸——萬歷帝的寵愛不變,王皇后仍無子嗣,未來仍有翻盤的機會。
作為正宮皇后,王皇后一直沒有懷孕生子,這本該是鄭貴妃取而代之的大好機會。但是,王皇后恭順穩重的為人和皇太后的力挺,讓她在后宮中的地位不可動搖。
再加上明朝在成化、弘治時期文治昌明的局面已經不復存在,重文輕武的文人學士擔心鄭貴妃這樣一個驕縱不羈之人掌權會使國家陷入更大危機。
鄭貴妃雖然失望,但沒有放棄希望——她相信只要自己能再生一個皇子,屆時一定可以嫡立,畢竟母儀天下是每個女人的心愿,自己又豈能輕易放棄。
在明神宗時期,因抵御蒙古的邊患,武將張居正開始掌權,并打壓文官,造成文武不睦。到了萬歷時期,文官開始集團化,與武官對抗,要求恢復文人在朝廷的地位。
1593年,因為邊境軍事的失敗,首輔趙志皋被免職,武將失勢。此后,以沈一貫為首的文臣集團更加囂張,他們聯名上書,要求萬歷帝處理國事,不再沉迷酒色。
萬歷帝素來不喜政事,這些文臣的忤逆讓他十分頭疼。
他為鄭貴妃新置別宮,又冊封多名妃嬪為貴妃,引來更多非議。為收買人心,他大肆提拔親信宦官,再次觸怒文臣。
1600年,文臣集團發動圓明園詩案,指責萬歷帝荒淫無道。萬歷帝大怒,下令逮捕多名大臣,文武矛盾達到[高·潮]。這時蒙古又大舉進攻北京,朝政亂作一團,萬歷更加懊喪。
在萬歷時期,文臣開始集體行動,聯合起來與武臣對抗,要求恢復他們在朝廷的影響力。文臣集團多以體面為名,批評萬歷帝沉湎酒色,荒廢政事。但是作為一個與萬歷帝感情親密的女人,鄭貴妃深知這些所謂「忠言逆耳」的背后是文臣集團爭權奪利的算計。
但是萬歷帝性情慵懶,不善處理朝事。他想要給鄭貴妃一個體面的環境,便大量修建御花園,準備與心愛的女人在此終老。
他也想讓其他得寵的妃子們心情愉悅,便封貴妃以示恩寵。這又招來文臣的彈劾與譴責。萬歷帝覺得這些文臣實在過于麻煩,便開始提拔心腹宦官來制衡文臣的勢力。
然而文臣集團也不是省油的燈,雙方較量越演越烈,朝局異常混亂。
1615年,太子朱常洛遇刺未遂。當時有謠言說是鄭貴妃指使的。鄭貴妃再三向萬歷帝解釋自己的清白,萬歷也信任她沒有參與。但這場事件使鄭貴妃聲名受損,她再也回不到從前專寵的地位。
1616年,鄭貴妃的兒子朱常洵封邑就藩。母子兩人只能依依惜別,難以團聚。鄭貴妃失去兒子的陪伴,日子愈發寂寞。
步入晚年,萬歷帝已老成憔悴。他生前唯一的心愿,就是希望與相依相伴數十載的鄭貴妃合葬。然而這最后一個心愿,也因為文臣的反對而落空。
1620年,萬歷帝駕崩。文臣集團支持由太子朱常洛繼位,是為泰昌帝。鄭貴妃只能含淚送萬歷帝最后一程,未能如愿與心上人合葬。
太子遇刺一案,鄭貴妃再也無法重回萬歷帝的寵幸。她明白這是來自文臣集團的報復,是對她與萬歷帝私情的唾棄。
她也意識到,權力的天平已經悄然倒向文臣一方,自己在宮廷中的地位已大不如前。更讓她痛心的是,自己唯一的兒子也被迫離京就藩。
母子被迫分離,鄭貴妃日夜牽掛,卻無能為力。
晚年的萬歷帝已不復從前。他開始反思自己一生,唯一慶幸的是,自己選擇了鄭貴妃,并沒有錯付真心。哪怕這段感情歷經艱辛,但真摯依舊。
他希望哪怕死后,也能與心上人長相廝守。卻不料,連這最后一點心愿,也沒能實現。真情難得,人生無常,讓他在生命最后的日子里更加凄苦和失意。
回首萬歷帝與鄭貴妃的一生,我們不禁唏噓不已。兩人相知相守,卻總是在非議中度日。明朝中晚期的種種弊端注定了萬歷難以盡如人意,也注定了這對有情人的結局不盡圓滿。
作為正宮皇后的地位無可撼動,鄭貴妃功虧一簣。文臣集團日益強大,讓萬歷帝手足無措。明朝國力日衰,蒙古軍隊頻來侵擾,萬歷帝被迫面對邊患頻生的現實。
種種際遇使這對有情人始終無法圓滿。明明生前形影不離,卻連死后合葬的小小心愿都無法達成。一生的情意結,最終只能化為史書上的一段佳話,蒼白無力。
后人不禁要唏噓,人生如此,諸事常乖,難道真的無法按自己的意愿來過日子嗎?可又有誰能決定命運呢?我們都只能在大勢的洪流中隨波逐流,尋找那微弱而渺小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