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閱讀此文之前,辛苦點擊一下右上角的 「關注」,既方便您進行討論和分享,又能給您帶來不一樣的參與感,感謝您的支持!
來源/古風文史 作者/古風文史眾所周知,明朝末年腐敗橫行,國家對外作戰屢屢失敗,但卻有一名將領在國家危難之際,承擔起了保家衛國的職責,雖然最終沒能逃過死亡的命運,可是也為國家盡了自己的忠孝。
他就是,孫承宗。
清軍入關以后,殺害了孫承宗全家47口人,面對如此血海深仇,孫承宗的后代,在300年之后親自把溥儀從故宮當中趕了出來,報了三百年前的仇恨。
孫承宗,在1604年中了進士,得以踏入政治仕途。而他在政治上嶄露頭角,還要得益于處理了太子與鄭貴妃之間的矛盾糾紛,贏得了皇帝以及滿朝文武的贊同。
事情的經過還要從鄭貴妃指使他人殺害太子來說起,在鄭貴妃實施指使行為、事情敗露之后,大家一時不知該如何下手進行解決。
一面是太子,一面是皇帝寵幸的重鄭貴妃,處理不好就會激化矛盾。
這時孫承宗出面,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可以對小人物實施嚴厲的制裁,對大人物做到適可而止,敲打一下就可以。
而處理此事的大臣也根據孫承宗的建議,妥善的處理好了這一次突發事件,為明朝保留了基本的顏面,也正是這件事情,使得孫承宗走到了政治的核心圈。
經歷數年的摸爬滾打,明熹宗繼位之后,他就出任了明熹宗的老師,為皇帝講課。
而他的風格以及處事方式,也深得皇帝的信任與喜歡,于是,他在官場上越走越高。
但是,明朝在面對外界侵略不斷,戰事升級的尷尬境地,卻出現了無人可用的局面。
遼東的各級官員,以及歷任負責人,都無法有效地處置金朝的進攻與破壞。而在此時,孫承宗卻毛遂自薦,出任了遼東方面的負責人,也正是在孫承宗的帶領之下,明朝才取得了對后金的部分優勢以及勝利。
孫承宗在任期間積極恢復軍事實力,發展農業生產,保證軍隊的基本需求,同時積極拓展與其他少數民族的合作關系,進一步穩定了東北的局勢。
但是,孫承忠為人正直,做事講究實效的做派,并不能在明朝后期腐敗的政治環境當中得以生存。
魏忠賢把持朝政以后,對孫承宗也表現出了極大的拉攏欲望,只是自命清高的孫承宗,并沒有接受魏忠賢的拉攏。
而是決定準備清除明朝的這一毒瘤,為明朝肅清政治風氣,以保證明朝的長治久安。
但是,孫承宗處事機密做的不夠,提前被魏忠憲知道了消息,而魏忠憲則發揮了自己奸臣的手段,不斷在皇帝面前數落孫承宗的不是與不足。
甚至污蔑孫成東擁兵自重,對朝廷生了不二之心。
皇帝也在魏忠賢的鼓動之下,逐漸相信了這一事實,并對孫承宗做出了罷免官職的決定。
只是缺少孫承宗的遼東地區,形勢進一步惡化,直到朱由檢時期,才決定繼續起用孫承宗。
但僅僅依靠孫承東一個人,是無法挽救大廈將倒的頹勢,無奈之下,孫承宗只能辭官回鄉。
清軍入關之后,一直殺到他的家鄉,面對外敵入侵,孫承宗奮力反抗,可是最終卻被清朝軍隊屠殺了全家所有的人口。
由此孫家與清朝便結下了血海深仇,一定要報了此仇。
而巧合的是,孫家也有子孫后代得以僥幸逃命,活了下來,直到300年后孫岳出世。
孫岳雖然也中過清朝的秀才,但內心當中對清朝的腐敗以及無能,感到了無比的憤怒,也基于家族的仇恨,內心當中產生了反清的念頭,并且在中國革命當中積極作為,全身心的投入到反清的浪潮當中。
特別是辛亥革命爆發之后,孫岳在北京地區積極配合馮玉祥的動作,打擊清政府的腐敗統治,也積極響應孫中山的號召,推翻清朝的統治。
雖然革命取得了勝利,但是溥儀卻依然生活在故宮當中。
這是孫岳所不能容忍的,1924年北京事件發生以后,孫岳帶領自己的士兵,將溥儀從故宮當中趕了出來。
孫岳這一舉動,既是中國革命的必然進步,也是孫岳與清朝之間的世仇。
孫岳終于在300年之后,為孫承宗以及整個孫家報了血海之仇。
報仇之后的孫岳,也在1928年去世。
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而且歷史的循環也是一個無法避免的規律。
最后,由于平台規則,只有當您跟我有更多互動的時候,才會被認定為鐵粉。如果您喜歡我的文章,可以點個「關注」,成為鐵粉后能第一時間收到文章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