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聽過一個說法:語言是有靈魂的,一旦出口,就擁有生命力,有可能逐步實現。
可見,說出口的話都是有力量的。
張嘴的剎那,你說出的每一句話,都將是你福禍的顯現。
管好你的嘴,不說這三種話,才能管住福氣,幸福一生!
01
不說假話
季羨林說:「假話全不說,真話不全說。」
假話騙人容易,但騙自己的心難。
當一個人謊話說多了,再多的真情也會被當做假意。
人生不論處于何種境地,都要牢記真誠。
《聊齋》中有這樣一個故事:
縣里有個叫胡成的人,平日里行事霸道,愛喝酒。
這天,胡成帶著醉意和鄰居吹噓自己賺來的幾百兩銀子。
鄰居好奇胡成是怎麼賺來這麼一大筆錢。
胡成得意道:「昨兒遇見一個富商,我趁他走在南山上時,一石頭就把他砸死了丟下山,這錢就是從他包袱里找來的!這錢好掙吧?」
鄰居聽完胡成謀財害命的行徑,越想越心神不寧,第二天一大早就上縣衙把胡成告發了。
胡成一聽,知道自己賣弄的假話叫人當了真,急忙解釋這錢是妹夫買地暫存在自己家里的。
可好巧不巧,南山上果真搜出來一具男尸,這下胡成有口難辯。
頂著殺人兇手的罪名,胡成這時候后悔自己不該撒謊,可也為時晚矣。
假話一出口,禍事也就不遠了。
不說真話,也許是一種保護;但說假話,卻失去了處事的底線。
一句謊話,要用無數個謊來圓,最終漏洞越堵越多,代價無數。
要想遇好事,就要起善念,說真話,只有這樣才能踏實過好每一天。
《史記》有言:「得黃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諾。」
真誠與信用是無價的。
一個言而有信之人,勝過黃金無數。
說話之前,好好思量,才能吸引世間美好。
02
不說閑話
古語有云:「來說是非者,必是是非人。」
說人閑話,搬弄是非的人,其實是給自己種下禍端。
小說《一地雞毛》中看到一個故事:
小林來到新單位,是熱心的喬大姐一直關照著他,幫他熟悉工作,處好關系。
誰知小林不僅不感謝,還嫌棄喬大姐身上有狐臭,趁著喬大姐不在就和同事說三道四:「咱們單位應該規定,有狐臭者不準上班,不然影響一屋人情緒!」
很快,喬大姐得知此事,氣憤地向領導哭訴。
領導從此對小林的印象大打折扣,這之后單位有分房的福利,也除去了小林的名字。
因為一次言談,導致自己丟掉了房子,小林這時再后悔也已于事無補。
一個連自己言行都管不住的人,如何能掌控住自己的命運呢?
古語有云:人生喪家亡身,言語占了八分。
人之所以惹是非,多半是從閑話中來的。
很多時候,一句無心的閑話,不僅是他人的痛苦,更是自己的禍源。
只會挑別人毛病,對別人說三道四的人,低頭看看其實自己的生活也免不了一地雞毛。
有句話說得好:「不要讓你的舌頭超出你的思想。
」
智者善辯卻不辯,沒有看不順眼的事,自然生活會讓他處處順心。
愚者搬弄是非,嘴里不饒人,最終淪為眾人眼中的小丑。
言語可以是橋梁,更可以是利刃。
在張口閉口間,福和禍已現征兆。
閑談莫論人非,才能遠離事端。
出言有尺,不僅是善待他人,更是為自己積福。
03
不說氣話
曾國藩說:「行事不可任心,說話不可任口。」
舌雖無骨,卻能傷人心扉。
為人處世,最怕的就是氣上心頭,說出口的話也變得不管不顧,最終惹禍上身。
劉震云在《一句頂一萬句》中寫過這樣一個情節:
總理衙門新到任了一位姓呼延的總理,開會時,當著全國三十多個省長的面,批了河南的八點缺失。
河南的省長是老費,十年的老資歷下來,老費一點也聽不得這些批評。
老費肚子里憋氣,開過會吃飯時,呼延總理挨桌敬酒,敬到老費一桌,又舊話重提,開始說河南第九點。
老費忍不住諷刺呼延能當上總理,靠的是裙帶關系。
呼延一聽,指著老費就罵:「你的意思,這個總理該你當了?」
老費正在氣頭上:「咋該我當?我不叫‘呼延’,我也不會‘胡言’!」
兩廂氣話,這怨就結下了。
散會三天后,呼延心有疙瘩,借故開始明察暗訪,查出老費十年間貪污受賄的記錄,老費也因此下了大獄。
氣話只能讓人失去理智,放大了矛盾,加劇了不幸。
明代名士鄭瑄說:「怒時之言多失體。」
逞一時之快,容易惹一世之悔。
每個人都會有情緒,但生氣的時候,請保持沉默。
情緒管理專家曾有這樣一個理論:「憤怒往往超不過12秒鐘,爆發時摧毀一切,但過后卻風平浪靜。」
所以,生氣的剎那間,留給自己12秒。
深呼吸,放下傷人的動作,咽下嘴邊的氣話。
不要因一時的發怒,將最愛你的人推向遠方。
不說氣話,才能穩住事態,左右自己的命運。
蘇格拉底著名的「三個篩子」告訴我們:
在說話前,確認自己的話是否真實、是否重要、是否善意。
你的嘴,其實就是福禍的守門人。
所謂:命由我立,福自己求。
謹言慎行、言之有物,在一言一語中,修一張善意的嘴,就是人生最好的福。
日子的好壞,就在自己的嘴里。
往后余生,凡事多往善言講,為他人留口德就是在為自己積福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