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粱曾是「救命糧」,為何如今在中國很少見?美國卻要大量種植?
2023/11/15

五千年前,高粱就已經被列入了我們祖先栽培的農作物名單中,作為我國最早種植的谷類植物之一,上個世紀時還被視為家家戶戶的「救命糧」。但是,現在我國的高粱產量和市場早就不能與數十年前同日而語了,大家都把高粱當成一個「小透明」。

與之相反的是,美國卻把高粱奉若珍寶,大規模的種植高粱。為什麼高粱在我國的地位發生了巨大的轉變?高粱為何會受到美國的重視?今天早班機就和大家探討一下。

高粱和中國人的歷史淵源

高粱是五谷中的「粟」,偏好溫度高、光照充足的土地,在熱帶、亞熱帶及部分溫帶地區都有分布。成品高粱的味道甘甜伴有澀味,食用后能夠緩解脾胃虛、消化不良等疾病。

高粱不僅能夠用于制作各種精致的點心,最重要的是它能用于釀造醇香濃厚的白酒,口感遠遠比其他谷物要好得多。

據考古學家記載,我國種植高粱的歷史可以追溯到遙遠的石器時代。但是比起小麥和水稻長期作為主食的存在,高粱還是遜色了不少。直到明清時代,它才被人們熟知并廣泛應用,地位逐漸可以和小麥相提并論了。

其實,這得益于科學技術的發展和進步。明清時期,我國農業在農作物輪換種植方面已經有了較為成熟的機制了,比如在我國東南沿海地區就有稻谷-高粱-大豆輪番更迭種植的概念,這樣能夠將同一片土地最大化地利用,實現增產增收。

從明清時期到改革開放前,高粱一直保持著長盛不衰的地位,在解決人們溫飽問題上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新中國成立初期,人們對高粱的喜愛程度只增不減。華北平原連年遭遇干旱,農作物的收成情況很不好,很多人遭到貧窮挨餓的困境。而高粱以其抗干旱、耐高溫的屬性也就成了人們的救命糧,被廣泛地種植,種植面積超過了水稻和小麥。

上世紀七十年代,高粱最高的年產量達到了近1200萬噸。但是,風水輪流轉,高粱最終擺脫不了由盛轉衰的命運,到了本世紀初期,高粱的年產量下跌到了不到200萬噸。

跌下神壇的命運

為什麼曾經被視為救命糧的高粱,如今卻備受冷落呢?

其實,大家從來沒有把高粱當做真正的主食來看,它一直是只一種粗糧。高粱也只能被用作填飽肚子,口感卻并沒有大米和大豆那麼好,其中有一種和葡萄皮一樣的物質

「單寧」,使它發出苦澀的味道,令人難以下咽。

最重要的一個原因是,從改革開放之后,隨著我國的經濟和種植技術得到飛速的發展,人們有條件大面積地種植水稻和小麥,玉米的產量也能夠達到2000斤/畝以上,而高粱的產量也一般只有1000斤/畝,因此不適合作為一種農作物大規模地推廣。

隨著經濟水平的發展,人們的生活水平也在不斷提高,高粱的替代品也層出不窮,更沒有哪一種食物被視為不可或缺的救命糧的說法。如今,人們的飲食觀念已從吃飽向吃好轉變,口感較澀的高粱已經不再能夠滿足人們多元化的飲食需求。

高粱雖然容易種植,但是營養不能完全滿足人體所需。雖然它的淀粉含量在60%至70%左右,但是它的蛋白質里缺乏一種叫「色氨酸和賴氨酸」的物質,食用后難以被人體吸收,這也是很多對健康有講究的人不喜歡它的原因。

還有一個原因是,種植高粱也給農民們帶來了很大的挑戰。高粱也是鳥類偷食的食物,會引來麻雀等鳥類啄食。當農民忙碌了大半年的成果被鳥類偷食得一干二凈,他們直呼虧本,便再也不愿意種植高粱了。

漸漸地,高粱慢慢退出餐桌,以餐后點心和白酒的存在活躍于人們的生活中。

現如今,在很多食品里還是能夠看到高粱的身影,但我國高粱產量供不應求,需要從國外進口來滿足需求。

受美國人追捧的「明星」

有數據顯示,我國從美國進口高粱的數量最多,美國也是目前數一數二的高粱出口國。2021年,美國高粱的總產量達到1140萬噸,將近70%的高粱都用于出口。在我國被拋棄的糧食,為什麼美國對它如此青睞呢?

首先,美國西海岸的大片地區降水量少、土壤不肥沃,玉米、水稻等農作物無法成活,而高粱適應能力強,在這些地區也就被列入首要栽培的作物名單中。

其次,美國機械化水平高,為高粱的種植和收割提供了很大的便利。即便是種植了上萬公頃的高粱,農民只需要開著收割機到高粱地里進行收割就行了,不會耗費很大的人力和物力。

還有一個更重要的原因是,高粱能帶給美國經濟價值。面對國際石油價格不穩定的局面,高粱能夠被用來提煉乙醇,加入到汽油中。這作為一種可再生能源,能夠緩解由于汽油帶來的價格爭端,從而使美國在國際上占據有利地位。

在美國種植高粱,既能將貧瘠的土地利用起來,又能緩解能源危機,還能保護環境,真是一舉多得。

面對我國高粱需求仍然較高的大環境下,我國云南、四川等地的政府也對高粱種植重視起來,高粱種子又再次回到了農民的手中。

近幾年,高粱的產量又回到了超過300萬噸,種植面積將近100公頃。高粱作為跨越五千年歷史的農作物,見證了中國各朝歷代的變遷,也反映著我國經濟和技術的進程。

高粱從明清時期到新中國成立初期,在中國人民的餐桌上一直扮演著重要的角色,甚至在上個世紀五六十年代被視為不可替代的「救命糧」。而高粱易種植、能煉就乙醇汽油,緩解能源危機的特點,也引起了美國重視,得到了廣泛種植,感謝您的閱讀。

嚴禁無授權轉載,違者將面臨法律追究。

「猴子」也長有翅膀?神秘的飛狐猴像風箏一樣,在叢林之間滑翔!
2023/11/20
長江禁漁初見成效,局部地區已魚群泛濫?十年禁漁是否還繼續?
2023/11/20
《高山》風波升級!退票率高,張校長被消費,本人表情無奈又痛苦
2023/11/20
煮活蝦,別水開后再下鍋,廚師教你6招,蝦肉又香又嫩,沒有腥味
2023/11/20
事件升級!烏爾善取關《封神》所有主創,網友:還能有第二部麼?
2023/11/20
羽絨服藏了4個小秘密,賣衣服的店員不會告訴你,學會了不被坑
2023/11/20
去蝦線,用牙簽就錯了,水產店老闆教我一招,一秒一個太快了
2023/11/20
舊手機充電頭別扔,放廚房太聰明,我也今天才清楚,看完回家找找
2023/11/20
布偶貓經常拉稀,是什麼原因導致的?附上解決辦法
2023/11/20
甲狀腺不好的人,牢記:需少碰「1蛋、3菜」,或能保護甲狀腺功能
2023/11/20
「墳旁有三物,子孫享富足」,都是哪「三物」,趕緊看一看有沒有
2023/11/20
102歲楊振寧跟嬌妻合影,他一臉嚴肅疑似不悅,47歲翁帆臉還稚嫩
2023/11/20
趙雅芝曬70歲生日照,終于肯坦然接受衰老了,沒美顏皺紋這麼真實
2023/11/20
烹飪技巧大揭秘:如何做出嫩滑可口的麻婆豆腐
2023/11/20
「狗尾巴草」是個寶,用它來煮水喝,或能幫助解決這4個常見問題
2023/11/20
老人年齡劃分新標準公布,超過多少算「老年人」?3件事別忘了做
2023/11/20
古人常說:「再餓莫吃墳前供,再累莫坐人肉凳」,人肉凳指的是啥?
2023/11/20
從你家狗的睡姿判斷它是否依賴你,都是「安全感」惹的禍
2023/11/20
網紅ABCD媽翻車風波升級!二姐三弟親吻,舉止曖昧,更多槽點被扒
2023/11/20
曝張東健妻子高小英偷稅3億!奢靡生活曝光,宋慧喬李敏鎬卷風波
2023/1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