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此文前,誠邀您點點右上方的「關注」,既方便您進行討論與分享,還能及時閱讀最新內容,感謝您的支持。
1997年,中國銀行在審計中發現一個驚天大秘密。
在周總理賬戶中存著一筆高達1.2萬英鎊的巨款,本金連同利息,計算下來,這筆巨款折合人民幣46萬余元。
工作人員紛紛產生了懷疑,甚至反復的確認這是否是周總理的私人賬戶,排除同名的可能性之后,他們不得不承認,這筆巨款的確是屬于周總理的。
得知這一情況,銀行的眾多工作人員都聚在一起,激烈的討論著這筆巨款的來源。
幾番爭論無果后,眾人也只好將這件事如實上報。
相關部門立即展開調查,然而,當這筆巨款的神秘面紗被揭開時,一段感人至深的故事也浮現在我們的眼前。
1997年的一天,幾名工作人員來到劉本昆家中。
眼前的景象不禁令人欽佩,曾經任職中國銀行國際部副總經理的他如今深居簡出,因常年患病,住院、買藥,花費很大,看上去他和妻子的生活并不富裕。
這樣的情形,讓工作人員不禁沉默良久。
過了好久,其中一位銀行代表才提到一筆四十多萬元的巨款。
劉本昆顯得很是茫然,在他和妻子劉道蕊的任職生涯中,幾乎從未出錯,更不可能會出現什麼來歷不明的巨額匯款。
隨后,工作人員又提及到周總理。
原來,這筆巨款是在周總理私人賬戶中查到的。
對此,央行的相關人員并沒有任何懷疑,拋開匿名匯款因素在外,周總理并不是會藏有巨款秘而不宣的人。
事實上,周總理一生清正廉潔,克己奉公,雖然周總理和鄧穎超夫人都身居要職,但是他們的工資也并不豐厚,盡管如此,他們還是愿意將大部分工資捐獻出來用于新中國的建設工作。
1960年,青海人民為了感謝黨中央對地方的扶持和各位領導人的無私奉獻,自發打撈了近兩千多斤魚,準備送給國務院,送給周總理。
但是,當周總理得知這一情況的時候,卻是半點都沒有猶豫,立刻拒絕了上千斤的魚,因為害怕天氣炎熱,魚運回青海會損害人民的利益,周總理讓北京工商局收購,之后在北京按市場價出售。
最終,那兩千斤的魚,周總理和黨中央一條都沒有留下。
除此之外,周總理夫婦的生活也是十分儉樸,即便是年三十,他們也從不大魚大肉的慶祝,而是經常吃憶苦飯。
新中國成立的那些年,我國國內經歷了一場曠日持久的重建工作,為了能夠極大程度上省出國家建設經費,幾位領導人生活的很是艱苦。
周總理家更是一連三年不見葷,好不容易熬過了艱苦的日子,迎來了新中國蓬勃發展的黎明,可是周總理家的年夜飯仍舊是小米粥和包子,他和鄧穎超的工資還是雷打不動的捐出一大部分。
周總理夫婦對新中國的貢獻不勝枚舉,他們的事跡也永遠的書寫在歷史上最絢爛的那一頁。
為了建設新中國,周總理和鄧穎超夫人一生無子,生活清貧,所以在央行審計后,幾乎沒有猶豫便十分確定,這筆巨款不可能是屬于周總理夫婦的。
最終,經查,這筆巨款來源賬戶正是劉本昆。
工作人員這才找上了門。
劉本昆恍然大悟,多年以前,他的確是給周總理的賬戶匯過款,并且是以匿名的方式轉達到了周總理的手中。
不過,劉本昆還是不免有些震驚,畢竟時間已經過去幾十年,他以為這筆錢早就應該作為社會建設資金花光了,為什麼還會存在于周總理的賬戶中?
後來根據知情人的講述,這件事才有了一個合理的解釋。
原來,周總理當初在收到了匯款之后,便下定決心,要將這筆錢還給它的主人。
首先,新中國有規定,禁止接收來歷不明的轉賬和匯款。
其次,在周總理的心中,人民的幸福生活高于一切,本著不拿群眾一針一線的原則,他將這筆匯款存在自己的賬戶中,并且一直都在查找巨款背后的主人。
可是,劉本昆有意隱瞞,即便是周總理再怎麼努力也始終沒辦法查到,無奈之下,這件事便一拖再拖。
劉本昆心中不斷感慨,當初選擇了周總理果然是個明智之舉,也只有交到周總理的手中,他才能真正放心。
上世紀四十年代,劉本昆,還是一個風華正茂的有志青年,因其才華橫溢,得到了北京銀行上海分行行長的賞識,調任倫敦分行開展工作。
雖然人在異鄉,但是劉本昆的心中卻始終向往著故土。
在那片陌生的土地上,他認識了自己畢生的摯愛。
因為一次紅十字募捐箱被竊的鬧劇,劉本昆結識了一腔赤誠的英國姑娘多莉。
眼看著中國的戰爭即將結束,共產國際自發為中國共產黨進行募捐活動,籌集到一部分善款,暫存于倫敦銀行的捐款箱中。
由于倫敦銀行內部成分復雜,兩黨勢力暗流涌動,總是有國民黨的人覬覦捐款箱中的善款,在發現募捐箱沒有固定的人負責把守后,他們便開始頻繁竊取善款。
多莉因為害怕這筆錢被洗劫一空多次向領導提出建議,但是領導卻總是選擇息事寧人。
無奈之下,多莉也只好時常注意捐款箱,在那些人動手之前便將捐款箱藏起來。
可就是這一舉動,差點害的這個姑娘面臨著被辭退的風險。
那時候的她,因為被有心之人惡意栽贓,一個人面對著惡人的誣告而手足無措、百口莫辯,在場知情的同事卻無一人敢為她伸張正義。
為人正直的劉本昆卻無法坐視不理,他欽佩多莉敢于與盜竊者斗智斗勇,也欣賞多莉在工作中一絲不茍,認真負責。
劉本昆勇敢的站出來與竊取捐款箱的誣告者當面對峙,指出了頗多疑點的同時,也為多莉解決了眼下的困境。
在此之后,多莉逐漸被劉本昆的人格魅力所吸引,兩顆心在飄零的世間慢慢靠近。
在異國他鄉的那些年,劉本昆一直秉持著少說話多做事的原則,從不參與任何不必要的斗爭,也從不與人發生口角,可就是這樣一個隨和的人,立場卻十分堅定。
1949年,新中國成立,普天同慶,在倫敦的劉本昆也迎來了他人生中最重要的時刻,歷經五年,他終于結束了和多莉的愛情長跑,走進了婚姻的殿堂。
婚后的日子里,劉本昆和多莉琴瑟和鳴,生活平淡中充斥著幸福,在工作上,夫妻兩人相輔相成,互相助力。
原以為生活可以這樣平靜的度過,等到劉本昆退休,二人一同回到中國,為此,多莉還特地學習中國文化,并讓劉本昆為她取了一個中文名字,劉道蕊。
可是他們的愿望終究還是不能馬上實現,原以為新中國成立,戰爭停止,社會便會安定祥和,卻沒想到國民黨反動派竟然將目標瞄準了倫敦銀行內的國家存款。
反動派煽動倫敦銀行內的國民黨殘余工作者悄悄將新中國的財產轉移出去,這個行為很快便被劉本昆注意到了。
心急如焚的劉本昆顧不得自己安全與否,立即想辦法與新中國政府取得聯系,可是那個年代消息相對閉塞,信息傳出去需要時間,回信更是漫長的等待過程。
在等待回信的過程中,國民黨反動派不止一次煽動倫敦銀行的高層人員發起轉移國家財產的會議,但是都被劉本昆和其他我黨工作者以投票的方式阻攔了下來。
黨中央的指示很快批示下來,最終,在眾人的努力下,國家的財產才隨著國際局勢的穩定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國際地位不斷提高。
中國銀行在世界上也發展的如日中天,劉本昆夫婦作為中國銀行的老高層管理人員,地位也水漲船高,生活水平漸漸好起來。
盡管在倫敦,劉本昆已經實現了有車有房有存款的目標,可是在他的心底仍舊藏著一個愿望,那就是回到自己的祖國,參與社會主義建設。
劉道蕊在了解了劉本昆的心事后幾乎沒有猶豫,立刻辦理了轉換國籍的手續,并且還積極的為劉本昆安排回國的事宜。
劉道蕊的轉籍手續辦過之后,他們回國所需的部分手續也成功辦理,但是由于工作原因,二人遲遲沒能啟程。
直到1967年,劉本昆才終于結束了倫敦任職生涯,夫妻二人立刻著手變賣豪宅和轎車不等錢款到賬,便匆匆趕回中國。
當劉本昆按捺著激動的心情再次踏上這片土地時,已然是兩鬢蒼蒼、風華不在,他看著這片魂牽夢縈的土地,感慨著時光飛逝,歲月如梭。
介于劉本昆多年的工作經驗和突出的貢獻,他回來后,短暫的休息了兩天,便出任中國銀行總行的國際部副經理。
而他的妻子劉道蕊也憑借著多年的工作經驗找到了合適自己的職位,為銀行培養新的員工提升他們的專業程度。
二人沉浸在回國的激動心情中無法自拔,每天干勁十足,工作嚴謹又認真。
劉本昆夫婦回國后,還秘密進行了一件驚天動地的大事,那就是——捐款。
他們決定將在英國出售豪宅轎車得到的錢款捐獻給新中國作為建設資金。
因為找不到合理合法的渠道,所以劉本昆毫不猶豫的想到了周總理。
周總理為人清廉正直,這是公認的事實,如果能通過周總理將他們這些年的積蓄全數捐給國家用于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上,那何嘗不是一件好事呢?
這樣想著,劉本昆便匿名寫了一封信寄往北京,將英國匯來的1.2萬英鎊全部匿名轉到了周總理的賬戶中。
周總理在讀完來訪信件之后面色很是凝重,因為從革命初期,共產黨就本著決不拿老百姓一根針一條線的原則,如今已經建國,各項經濟收支更是有著非常嚴謹的審核流程。
即便是這筆巨款經過周總理本人的手,也不能被當作合法的資金來源并入銀行賬戶作為建設資金,而且周總理也不會收下這筆錢。
可是在劉本昆夫婦有意的隱瞞下,這筆巨款由于查不到匯款方,遲遲得不到正確、有效的處理。
無奈之下,周總理不得不同意先將這筆錢存入自己的銀行賬戶,并且命令下屬盡快查到匯款方,將個人存款物歸原主。
可是這件事一直也查不出眉目,甚至直到周總理病逝后,這筆錢還是原封不動的放在他的賬戶中。
後來隨著銀行工作人員的代代更迭,且銀行內事務繁忙,沒有精力繼續追查,這筆巨款也由此蓋上了一層神秘的面紗。
周總理一生廉潔奉公,他和他的妻子鄧穎超女士將大部分的工資全部都捐出來用于國家建設,因此周總理夫婦的生活也很清貧,經常是一件衣服打好幾個補丁穿著。
新中國成立那些年經濟建設上遇到的困難也很多,但是周總理還是秉持著初心,絲毫沒有動這筆善款,實在令人欽佩。
任誰也沒有想到,回國將近30年,一直默默無聞,勤儉樸素的劉本昆夫婦竟然干了這樣驚天動地的一件大事。
這件事在周總理病逝后慢慢的被擱置下來,直到1997年,央行審計時,才將這件事重新著手查辦。
時隔多年,劉本昆夫婦早已忘記了這筆錢,他們甚至還以為這筆錢早已作為新中國建設資金花光了,豈料這筆錢不但原封未動,甚至經過了幾十年的時間,連本帶息竟然存了四十多萬人民幣。
在工作人員準備按照周總理曾經的決定將錢打回劉本昆賬戶的時候,劉本昆卻出人意料的拒絕了這筆錢。
盡管退休后的他們生活條件一般,而且劉本昆因為身體不好經常出入醫院,但是他還是固執的認為:既然已經捐給國家,那就不會再收回,這筆錢一定有用的上的地方。
工作人員實在是拗不過固執的劉本昆,于是只能按照他的想法成立了基金會,將這筆錢用在了需要它的地方。
在那個戰火紛亂的年代,英雄們以自己的方式換取黎明的到來。
而今天,中國在共產黨的領導下前程一片光明,這都是先烈們帶給我們的最好的饋贈。
英明果敢的毛主席,廉潔奉公的周總理,抑或是大公無私的劉氏夫婦,都是我們要學習的榜樣,中國的富強靠的不是哪個人,而是千千萬萬個中國人!
嚴禁無授權轉載,違者將面臨法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