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歷代帝王中,明成祖朱棣是一個爭議較多的皇帝,他是一位偉大的皇帝,在他的勵精圖治下,大明王朝進入了巔峰時期,史學家稱贊這一時期「遠邁漢唐」。
朱棣能坐上皇位,靠的是同室操戈,叔侄相殘,一場「靖難之役」把帝王家的無情演繹到了極致,但當朱棣造反成功后,卻在皇宮中意外發現了一道圣旨,忍不住落淚感嘆:「父親你害得我好苦!「 這個圣旨里到底寫了什麼呢?
-1-
朱元璋為了朱家能夠坐穩江山,把除了太子朱標外的二十多個兒子,都分封為藩王,為大明鎮守四方,藩王們手握重兵, 擁有護衛, 掌管著一方的軍事大權。
可惜朱元璋千算萬算,卻沒算到自己最重視的繼承人——皇長子朱標,竟然死在了自己前面。朱元璋面對愛子的離世,痛不欲生,一邊承受著喪子之痛,一邊又要重新選擇皇位繼承人。
朱元璋本想冊立文武雙全的燕王朱棣為儲君,他是這些皇子里面能力最強,威望最高的。但朱元璋在朝堂上與群臣商議此事時,卻遭到了反對,很多大臣都覺得應該借鑒明朝之前選繼承人的經驗, 采用嫡長子繼承制。
經過了一番思考和權衡,朱元璋最終選擇了朱標的兒子朱允炆作為自己皇位的繼承人,但他心中始終隱隱不安,雖然皇孫朱允炆性格仁厚,但他的資歷和能力,遠不及其他皇子,何況此時藩王們都手握重兵。
-2-
當年分封藩王是為了讓他們保衛大明江山,如今這些皇子們的利刃很可能會指向自己的手足至親。
朱元璋為了避免子孫們為了爭奪皇權,上演同室操戈的悲劇,在臨終前特意下了一道圣旨,自己死后不允許藩王們回京吊唁。
朱元璋駕崩后,皇孫朱允炆即位為帝,是為建文帝。
朱允炆上位后一心施行仁政,推行一系列變革,嚴懲貪官污吏、廢除弊政。同時他又擔憂藩王們擁兵自重,會對朝廷造成威脅。結果他皇位都沒坐穩,就開始急于削藩,與親信大臣齊泰、黃子澄等采取一系列削藩措施,這個舉動引起了諸王的不滿。
當初朱元璋分封各地藩王時,曾在《皇明祖訓》中寫道:「當朝中無正直大臣,奸臣橫行的時候,藩王們可以興兵誅討,以清君側。」
于是燕王朱棣便以「尊祖訓、誅奸臣,為國靖難」之名,在北平起兵,揮師南下,史稱「靖難之役」。
當年朱元璋為了讓朱家坐穩江山,誅殺了不少能臣武將,如今朝廷中能打仗的大將也是寥寥無幾。
朱允炆一開始派出了身經百戰的耿炳文去鎮壓,朱棣深知這位老將的實力,不能強攻,只能靜待時機。
結果朱允炆卻認為耿炳文這麼久都沒拿下朱棣,肯定是實力不行,于是采納了黃子澄的建議,讓李景隆代替耿炳文統率全軍,最終導致失敗。叔侄之間的這場戰役,前后拉鋸了4年之久,最終以燕王朱棣攻破帝都南京,建文帝在宮城大火中下落不明告終。
-3-
朱棣起兵造反成功后,坐上了皇位,成為了明朝的第三任皇帝,改年號為「永樂」。
朱棣登上皇位后,有一次,在清理朱允炆留下的文書時意外發現了朱允炆所擬的一道圣旨,意思是:如果有天燕王造反攻入京都,念其為朕的親皇叔,三軍將士不可因此傷害他分毫。
朱棣看完這道圣旨,不由得流下了眼淚,嘆息著:父皇!為什麼你無視我的諸般努力,一心只看重長子嫡孫呢!害得我們同室操戈,叔侄相殘!如今我得了這個皇位,也被天下人詬病名不正言不順。
雖然朱棣通過造反,奪得了皇位,但他在位后勵精圖治,創造了「永樂盛世」,使得國家繁榮昌盛,百姓安居樂業,他用實力證明了自己確實是一代明君,他也被后世史學家稱贊為「永樂大帝」。
如果當初朱元璋堅持自己一開始的想法,立朱棣為儲君,也許就可以避免「靖難之役」叔侄相殘的悲劇了吧!
嚴禁無授權轉載,違者將面臨法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