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漢哀帝劉欣,很多人的第一反應,可能就是‘斷袖之癖’這個故事。
的確,漢哀帝本人,在后宮生活方面,確實和一般的皇帝不太一樣。一般的皇帝,喜歡三宮六院七十二嬪妃。而漢哀帝,則是喜歡一個叫董賢的男人。
也正是因為漢哀帝在這方面不太一樣,所以后世絕大多數人提到漢哀帝,都會因為這個原因,說漢哀帝是一個昏君。
這其實有‘亂扣帽子’的嫌疑。
畢竟,一個皇帝在后宮的日常生活,和他到底是明君還是昏君,其實并沒有直接意義上的關系。
歷史上很多所謂的明君,其實也有過類似的例子。而真正決定一個皇帝,到底是明君還是昏君,其實只有一個判定標準,那就是這個皇帝在治國的時候,是否英明。而如果用這個標準,來判斷漢哀帝,我們就會發現一個很有意思的事情:歷史上真實的漢哀帝,很難單純用明君或者昏君的標準來判斷。
準確來說,他是一個很擰巴的皇帝。
劉欣生于公元前26年,這一年,漢朝正是他大伯漢成帝在位時期。
劉欣的爺爺,一共有三個兒子。這其中漢成帝是老大,劉欣的父親是老二,此外還有一個老三劉興。因為劉欣出生的時候,他大伯已經做了皇帝,他爹已經到山東菏澤這邊就藩了,所以劉欣是在山東這邊出生的。
然后,在劉欣三歲那年,他爹死了。因為他爹死的時候,就只有他這麼一個兒子。
所以在他爹死后,他就繼承了他爹的王位,成了一個三歲的定陶王。此后的幾年里,劉欣就被自己的奶奶傅氏撫養長大。傅氏當年出身底層,但卻早早入宮,從一個普通女官,奮斗成了漢元帝的寵妃。甚至到了最后,傅氏差一點就能幫劉欣他爹,爭取到了皇位。
有這麼一個奶奶撫養,劉欣的童年時代,自然不會受人欺負,而且也接受了良好的教育。而且據說劉欣稍微長大一點之后,非常喜歡文學和法律方面的東西。後來在傅氏的安排下,他對這兩方面還都挺有研究,學的還挺深。
就這樣,又過了13年之后,十六歲的劉欣,已經逐漸長大,而且頗有才學。但也就是在這一年,劉欣迎來了自己人生當中,最重要的一次大考。
這一年,他大伯漢成帝,忽然下了一道圣旨,讓他去京城。
而接下來,到了京城之后,劉欣才知道:原來漢成帝這次叫他來京城,并不單純是為了讓他朝拜,而是為了選擇繼承人。
此時的漢成帝,已經四十多歲了,身體情況也是每況愈下,但卻始終沒有兒子。所以,當時漢成帝就開始琢磨,從宗室當中找一個人,來繼承皇位。
而當時漢成帝選中的兩個候選人,一個就是劉欣,另一個則是漢成帝的三弟,也就是劉欣的三叔劉興。
知道了這個原因之后,劉欣自然是欣喜若狂。在這之前,他從來沒想過自己有一天,還有機會做皇帝。所以在這之后,劉欣開始全力進行準備。與此同時,他身后的很多人,尤其是他奶奶傅氏家族的人,開始在京城這邊各種撒錢,努力幫他跑關系。
在這個過程當中,傅家人找到了當時的皇后趙飛燕,以及當時掌權的大臣王根。
傅家人給他們送了不少金銀珠寶,只求他們替劉欣多說兩句好話。而趙飛燕和王根,因為知道漢成帝沒兒子,也想提前投靠未來的皇帝,所以就答應了下來。就這樣,有了趙飛燕和王根說好話之后,漢成帝對自己這個侄子的印象,更好了幾分。當然,這些東西只能算是印象分。真正的考核,還是得靠劉欣自己。
在接下來的考核當中,漢成帝分別請劉欣和老三劉興吃飯。在吃飯期間,漢成帝考較了劉欣的基礎文化水平,讓他背詩。結果劉欣背的特別流利,而且還能說清楚其中的深意。
然后,漢成帝就考法律,讓劉欣說明自己為什麼要帶幾個固定的隨從來經常,劉欣回答的也非常妥當。這就證明,劉欣非常熟悉漢朝的律法,而且絕對在這上面下過功夫
如此一來,漢成帝對于劉欣這個侄子,自然就更滿意了。
反觀那個老三劉興,表現則非常差勁。劉興當時已經年近三十了,但表現卻還不如一個孩子!漢成帝當時考了劉興同樣的問題,結果劉興一句文章也背不出來,考他法律他也一竅不通。
更離譜的是,在吃飯期間,別人都吃完了,劉興還在吃,完全不懂漢朝的禮儀。甚至于在離開的時候,連襪子都掉了。
這種表現,實在是很難讓漢成帝滿意。
所以最后,漢成帝思來想去,還是決定跳過了劉興這個弟弟,直接立劉欣這個侄子做繼承人。而接下來的歷史證明,漢成帝的這個選擇,也是很明智的。因為就在這次吃飯之后不久,老三劉興就直接去世了,比漢成帝死的還早!
就這樣,一年之后,劉欣成功當上了太子。
然后,又過了一年,漢成帝死了。
公元前7年,劉欣以太子之位,順利繼承了皇位。這一年,劉欣十八歲。
十八歲的劉欣,剛登基的時候,其實也是滿懷雄心壯志,想要干出一番事業。祖先們當年做的那些壯舉,都讓西漢歷史熠熠生輝。而如今,劉欣也成了皇帝,他也想象自己的祖先一樣,成為一個有作為的皇帝。
但問題是,當劉欣終于走完了流程,正式接班做了皇帝之后,他忽然發現,自己面對的局面,好像遠比自己想象的更差。
為了更好的理解漢哀帝當時面對的困境,我們先暫停一下漢哀帝的故事,先來說一下當時的歷史大背景。
劉欣接班的時候,距離當年那位漢宣帝去世,已經過去了四十多年。在這四十多年的時間里,漢朝經歷了兩位皇帝。一個是劉欣他爺爺漢元帝,另一個是他大伯漢成帝。
這倆皇帝,都不是什麼明君。
漢元帝在位時期,將漢朝徹底儒家化。雖然漢朝自從漢武帝時代開始,就已經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但之前的漢朝,其實走的還是外儒內法的路子。這條路,可以確保漢朝擁有一個更強大的中央管理機構,以及強大的國家機器。
但是全面儒家化之后,國家機器整體的力量,開始迅速減弱,地方豪強的實力開始迅速提升。這對于漢朝的中央集權來說,無疑是一場毀滅性的災難。
其次,漢元帝廢除了漢朝實行上百年的陵邑制度。這套制度,在之前的上百年里,很好的抑制了西漢的土地兼并,以及貧富差距的擴大。
因為按照這套制度,有錢人的身家達到一定程度之后,就必須得搬離原籍,去關中地區生活。但是到了漢元帝這里,漢元帝把這個制度給廢了。
然后,那些地方豪強,不用再搬家,所以就開始在各自所在的地區,迅速膨脹。這個結果,就導致地方豪強的實力進一步提升,漢朝中央對地方控制越來越弱。
另外,漢元帝和漢成帝,都特別喜歡用外戚!這就直接導致,西漢末期出現了嚴重的外戚干政現象。而這期間,絕大多數的外戚,其實并沒有什麼才能。他們只是靠著和皇帝關系親近,就直接掌握了國家決策大權。反倒是那些真正有真才實學的大臣,沒法施展自己的抱負。
這對于國家來說,無疑又是一場災難。
此外,在這個時代,還有兩個隱藏歷史背景。當年漢宣帝在位時期,漢朝好歹還向西域方向大規模擴張,并且徹底打垮了匈奴。
這種擴張,也讓西漢的地盤再次擴大了不少,獲得了很多新的耕地。而這些新的耕地,無疑緩解了土地兼并的矛盾。但是到了漢元帝和漢成帝時期,西漢停止了所有對外戰爭。沒有了新的耕地,漢朝內部就開始內卷化。本來漢朝就已經開國近兩百年的時間,土地兼并的問題已經十分嚴重。而對外戰爭的停止,無疑讓這種矛盾更加突出。
所以,到了漢成帝在位后期的時候,漢朝已經開始爆發小規模的農民起義了。
而另一個隱藏背景,則是所謂的人口數量。據后世史學家推算,在整個西漢歷史上,就數漢哀帝時期的人口數量最多。當時整個西漢的總人口數,應該在5900萬左右!
5900萬人口,到底是一個什麼概念呢?我們可以算一筆最簡單的賬。據后世史學家推算,西漢末期的耕地數量,大概是8.
3億畝左右。而西漢末期的糧食畝產量,大概是110斤到150斤之間。而一個成年人,在不吃其他食物,只吃主糧的情況下,每年大概需要消耗850斤的糧食。也就是說,想要養活一個人,大概需要七八畝地,只種主糧才行。
這樣算下來,想要養活5900萬人,就需要至少4.7億畝土地種主糧才行!
如果這樣算下來,似乎西漢的耕地也還夠用。畢竟8.3億畝,比4.7億畝多了好幾億畝,所以理論上來說,西漢這些耕地,完全可以養活更多的人。如果這8.3億畝耕地,全部種主糧,西漢的總人口數,完全可以輕松突破一億大關!
數學上的賬,確實是這麼算的。
但在現實當中,這個賬肯定不能這麼算。
試想一下,高高在上的皇帝,怎麼可能每天只吃粗茶淡飯?他要吃肉!他要喝酒!而肉和酒,從根本上來說,都需要土地生產的植物來提供。牲畜需要吃草,美酒需要糧食來釀造。
所以,光是皇帝一個人,每年吃的東西,可能就需要數千畝土地才能提供。
皇帝一個人,就已經如此。那麼再加上下面的那些官員、貴族、地主,大家都要吃肉,都想喝酒!這樣算下來,耕地數量可不就不夠了嗎?
而耕地數量不夠,掌握土地的人,自然擁有優先選擇權。那些掌握土地的地主,他們可以優先耕種自己需要的東西。而這樣一來,國家整體產出的主糧數量,就無法滿足所有人的需求。
如此一來,底層百姓就會餓肚子,甚至沒有糧食吃。
再之后,當這些餓肚子的人越來越多,看到上層人天天吃肉喝酒,他們肯定會覺得不滿,然后就會開始想著造反。
這就是漢哀帝時代面對的終極難題!
說到底,還是當時土地兼并太嚴重,人口數量太多。如果漢哀帝登基的時候,國家總人口數,不是5900萬,而是只有1000萬左右。那麼接下來漢哀帝只要休養生息,什麼都不做,他依然能成為一代明君。他的這個時代,注定會成為又一個‘文景之治’。
可問題是,當時不是1000萬人,而是有5900萬人等著吃飯。這個問題,漢哀帝注定解決不了。因為在古代的體制下,唯一減少人口數量的手段,就是戰爭。而在一個國家擴張到一定程度之后,繼續對外擴張,又會導致國家內部矛盾繼續增大!
所以,此時漢朝面對的局面,絕對不是一兩個所謂的明君,就能解決的。真想解決這個問題,除非現代某個農學院集體穿越,然后把當時的糧食畝產量,從一百多斤一下子提升到八九百斤。
所有問題,瞬間都會迎刃而解。但是漢哀帝,肯定沒這個本事。
或許他詩背的不錯,也精通法律,但他肯定不是一個農學專家。
而接下來,漢哀帝時代的所有事情,也都是圍繞著這些歷史大背景發生的。
漢哀帝登基之后,首先面對的,自然是高層權力的重新洗牌。作為一個皇帝,他肯定需要掌權。而漢哀帝登基之前,漢成帝曾經重用自己母親家族王家。到了漢哀帝登基的時候,王家已經輪到的王莽帶頭掌權。
所以,漢哀帝剛剛登基,就直接下令,免除了王莽的官職,將王莽一擼到底。
同時,其他的王家人,也都被漢哀帝免職。取而代之的,是漢哀帝奶奶家傅家的人。經過這一貶一升,漢哀帝很快就坐穩了皇位。但同時,漢哀帝也很清楚,傅家人雖然值得信任,但卻沒啥太大的能力。讓他們保護自己可以,但是讓他們解決問題,恐怕他們就解決不了了。所以外朝那邊,還是得任用一些賢明的大臣。
于是接下來,漢哀帝提拔了一堆有名望的大儒。他任命一個叫師丹的人,接替王莽的大司馬之職。同時,任命孔子的十四世孫孔光為丞相,任命賢臣何武為大司空。
總之,在漢哀帝的迅速提拔下,很快,一個新的領導班子就徹底成型。在這個班子當中,那些賢明的大臣,負責在外朝做事。而傅家這種外戚,則是負責軍隊,或者負責內朝的決策,維護漢哀帝的權力。
這樣的漢哀帝,不管怎麼看,似乎都不像是一個昏君。
而且,漢哀帝提拔上來的那些官員,幾乎清一色都是真正有本事的大儒。他們絕對不是那種只會空談的儒生,或者只知道吵架的后世清流文官。這幾位被漢哀帝提拔起來的大儒,都是通過察舉制一步步走上來的頂級牛人!
他們既知道官場的那些門道,也知道民間疾苦。同時,他們還出身儒家,從小讀儒家典籍,一心想要為民做事。
這樣的官員,我們很難說他不是好官。
而接下來,當這幾個官員上台之后,他們很快就找到了問題的關鍵。后世很多人覺得,古代人不懂土地兼并的惡果,這其實是錯的。其實從漢朝開始,很多高層大臣,就一直明白這個道理,而且他們也一直在著手解決這個問題。
而當時以師丹為首的幾個大臣,就提出了自己的方案。
既然如今導致國家不穩的核心問題,是土地兼并,那我們直接出手,限制土地兼并不就得了嗎?而且,這幾個大臣,清一色都是那種不怕死的大臣!他們只求改革成功,不求個人榮辱。所以當時他們提出的,是一個非常激進的改革方案!
這個方案,叫做‘限田令’。
簡單來說,他們給漢朝所有人都畫了一個標準線。所有貴族,不管是王爺還是不同地主,擁有的土地一律不得超過三百頃,多余的必須賣掉,或者直接被國家沒收。同時,諸侯王最多可以擁有兩百名奴婢,然后依次往下遞減。
這顯然是一個遏制土地兼并的終極手段。如果這套制度,真的能順利推行,很多擁有大量土地的貴族,只能出售土地,賣給那些沒有土地的人。
這樣一來,土地兼并問題,自然也就解決了。而且,以后大家都遵守這個制度,土地兼并有了上限,問題就不存在了。但結果,這個方案剛剛提出來,就差點把漢朝整體搞崩了。
漢哀帝怎麼都沒想到,這套方案提出來以后,下面會有那麼大的反對聲音。這事其實也很好理解,畢竟一個諸侯王,想要每天吃肉喝酒,就必須要有大量的土地。而如果他們想進一步擁有更奢華的車馬,豪華的宮殿,那就必須要有更多的土地。
而三百頃土地,顯然只夠他們吃粗茶淡飯,養活下面的那些仆役,根本不夠支持他們奢侈的生活。
如此一來,當這套方案提出之后,整個西漢地主階層,全都表示反對。包括很多傅家人,也都明確表示反對。他們之前費了那麼大力氣,支持漢哀帝上位,可不單純就是為了吃飽飯而已。
總之,最后這套方案,還沒正式執行,就徹底告吹了。
除此之外,漢哀帝登基之初,還做了其他很多事情。比如說治理黃河,廢除任子令,減少樂府編制,接受西域諸侯和匈奴的朝拜……
這些事情,不管怎麼看,似乎都應該是明君作為。治理黃河,可以減少水患,讓百姓安居樂業;廢除任子令,可以確保國家上升通道的公平性;減少樂府編制,可以降低政府開支等等。
但這些手段,其實都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大家的吃飯問題。人口還在逐漸增加,土地兼并還是在繼續,底層百姓越來越吃不飽飯。
所以最后,漢哀帝悲哀的發現,自己什麼都改變不了。
然后他就只能選擇躺平認命了。
與此同時,當年支持他登基的傅家,也開始給他拖后腿。傅家人覺得,劉欣是自己家支持上位的,那如今劉欣就應該給他們回報。除了權力之外,還應該有其他的回報。這其中,尤以他奶奶傅太后為最!
傅太后掌權之后,不但大肆給傅家人爭取官職,而且還大肆報復當年欺負她的王家,以及另一位寵妃馮媛。至于說給漢哀帝分憂,解決國家矛盾,傅家人好像基本沒怎麼想過。而且後來,傅太后還為了給自己爭一個太皇太后的稱號,搞得高層天天吵架,內斗不止!
唯一有點用的傅家人,是傅太后的堂侄傅喜。但結果,這個傅喜剛剛表示反對,就被傅太后趕回了家。
國事處理不順,問題解決不了,再加上傅家天天在背后拖后腿,搞得漢哀帝不勝其煩。
大概也正是因為這些壓力,導致漢哀帝逐漸開始討厭后宮,逐漸喜歡了男人。後來,漢哀帝開始沉迷酒色,并且寵愛自己身邊的近臣董賢。漢哀帝甚至曾經揚言,自己想把皇位直接讓給董賢!
這些事情,都成了后世鄙視漢哀帝的‘罪證’。畢竟,一個愿意主動讓位,而且是讓位給自己男寵的皇帝,怎麼看似乎都不是什麼好皇帝。
但同時,如果我們仔細了解了當時的時代背景,以及漢哀帝的那些哭鬧,我們或許就能更理解漢哀帝。或許在他看來,讓位給其他人,真的是一種解脫。
如果能重來,或許漢哀帝根本不會選擇做這個皇帝。因為他這個時代的皇帝,根本就不是來享福的,注定只能背鍋。
就這樣,在做了六年皇帝之后,漢哀帝忽然暴斃而亡。而且,漢哀帝去世的時候,沒有留下任何子嗣,這就給漢朝埋下了一個亡國的禍根。
除此之外,因為漢哀帝的改革失敗,西漢內部的矛盾,開始越來越嚴重。在他在位期間,北地、西河甚至京城周邊,都開始爆發農民起義。同時,因為當時矛盾越來越大,很多人開始逐漸產生了一個新的想法:或許老劉家的天命已經到頭了,接下來該換其他人做皇帝了。
當然,這些麻煩,對于漢哀帝來說,都不太重要。因為這些麻煩爆發,都是他死后的事情了。
如果漢哀帝能活到五六十歲,那麼西漢估計板上釘釘,會亡在他的手里。而且,因為他手段比較強,後來估計也不會有什麼王莽篡位,而是會正常爆發農民起義,然后改朝換代。
這就是歷史上真實的漢哀帝。
一個在私生活上,確實和其他人不太一樣。但是在上位之初,也曾想過改變世界,只可惜最后失敗了的可憐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