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曾是個不入流的小混混,多次入獄使得他極為落魄,在落魄之時有位話事人幫扶他、視他為兄弟,可日后自己的地盤卻被取而代之。
他炫耀自己的江湖地位,搞了個燒烤派對并邀請坐館來助陣,以此展示自己的實力,不料引來臥底舉報,眾人皆被捕。
他就是和勝和的「廟街朗」,譚逸朗。
1981年,譚逸朗出生于香港的一個普通家庭,自幼好狠斗勇,常與古惑仔混跡在一起,沒讀幾年書就輟學了。
90年代中期,譚逸朗拜入和合圖,成為和合圖的一個馬仔。
和合圖這個社團在早年可是大有名氣,它是香港本土幫派中歷史最悠久的一個,香港所有「和」字頭的社團早年全部都是和合圖的分支,到后來勢力大了,才從和合圖分離出去,比如最知名的「和勝和」、「和安樂」等等。
但和合圖經過多年的發展,卻是一年不如一年,僅在60年代期間,「傻佬泰」當坐館的時候,為「五億探長」呂樂做事,那段時間輝煌了一陣子,此后就開始沒落了。
在江湖上能聽說出身和合圖社團的江湖猛人極少,僅影星「大B哥」、叱咤澳門賭廳的「掙爆」等等幾位。
換句話說,譚逸朗在和合圖當馬仔上升空間是有限的。
在和合圖混了幾年,譚逸朗用時間驗證了一個好平台的重要性。見呆在和合圖沒前途,于是轉身投入和勝和,拜在廟街的大佬「世杰」門下。
廟街這地方有點傳奇色彩,許多黑道題材的港片都喜歡以「廟街」來命名,如劉德華主演的《廟街十二少》《廟街十三妹》、鄭伊健主演的《廟街故事》《廟街皇后》等等。
事實上,廟街是最市井、最接地氣的一個地方。就如周星馳的電影《食神》里,「火雞」的雜碎面攤旁邊,有算命的、唱戲的、擺攤的、應有盡有。
現實中也有明星是廟街出身的,比如四五歲在廟街街頭賣唱討生活的梅艷芳。
可以說,廟街是社會底層活躍的地方,除了以上介紹的這些,這里的人為了賺錢,還有賣盜版光碟的、賣假貨的等等。
表面上是一個熱鬧的夜市,實際上背地里卻隱藏著黑道勢力。「三教九流」和「魚龍混雜」這兩個詞可以說是廟街最真實的寫照。
廟街最大的黑道勢力莫過于和勝和,和勝和的「廟街話事人」便是「廟街志」,「廟街志」在這兒每個月能收入兩百萬的保護費,可見廟街這兒的油水之多。
譚逸朗由于是打仔出身,沒少與人斗毆,每次火并之時都是沖在最前面,手中大砍刀上下翻飛、尋找刺激,以至于常常入獄,最嚴重一次是進去了七年半。與社會脫節這麼久,出來后可想而知。
正當譚逸朗落魄之時,「廟街志」接濟了他,倆人關系逐漸升溫,雖不是親兄弟卻勝似親兄弟。
有了「廟街志」的扶持,譚逸朗在江湖上的地位也逐步提高,在社團內他被封為「四二六紅棍」,在江湖上他被稱為「廟街朗」。
成了「紅棍」之后,譚逸朗開始廣收門生,原本新入社團的成員需要交366塊的紅包當作入會費,到了譚逸朗這兒直接打了骨折,把門檻降到最低,只要3.66塊就能入會。靠著這個「打骨折活動」,譚逸朗手底下的人很快就多了起來,不難看出,譚逸朗是個有野心之輩。
2010年11月30日,譚逸朗約上當時和勝和坐館「寶明」到深水灣一起吃燒烤,為了展示自己的實力,譚逸朗拿起口袋里的蘋果手機叫來三四十個馬仔來幫忙烤,以此顯示自己的號召力。
正當譚逸朗得意之時,阿sir突然行動,將他們一網打盡。
原來,早先阿sir就有派出臥底莫小東假扮成學生混入社團,就猶如周星馳主演的《逃學威龍》一般。一番「機緣巧合」之下,莫小東認識了和勝和的楊偉鴻,在楊偉鴻的帶領下,交了3.66塊入會費,成為和勝和的一員。
譚逸朗也算是個機警的人,當他見了莫小東、得知他年齡這麼大之后,認為莫小東很可能是臥底。
幾經盤問,莫小東始終都是表示加入和勝和是為了多賺點錢。再加上一旁的楊偉鴻述說他們認識的經過,并以人格作擔保,譚逸朗才算放心。
而這次行動,便是由莫小東提供線索,舉報了這場「三合會」聚會。
沒多久,譚逸朗便花重金將自己保釋了出來。
2011年,「廟街志」的女友在酒吧里偷竊客人財物被發現,最終以自己的蘋果4作為賠償,客戶才善罷甘休。
但這部手機里有一段她與「廟街志」濃情蜜意的視訊,沒多久后,這段一分半鐘的視訊在江湖上廣為流傳,也因此「廟街志」被稱為「黑道陳冠希」。
這下和勝和社團可是丟盡了臉面,「廟街志」的老大「傻澤」在人前更是抬不起頭來,為此「傻澤」大怒,直接將「廟街志」趕出廟街,順手捧譚逸朗上位。
從此和勝和「廟街話事人」就從「廟街志」改為「廟街朗」了,也正因為譚逸朗成了話事人,因此江湖有傳聞說「廟街志」的視訊是譚逸朗在背后操作。
這個傳聞也許不假,首先就是「廟街志」離開后,譚逸朗成了最大的受益者,這也許是機緣巧合,但在后來發生的事卻又有幾分像是譚逸朗所為。
「廟街志」被趕出廟街后很不甘心,他找到和勝和的西貢老大「明頭」,表示想要奪回自己在廟街的話事權,「明頭」聽說廟街每月有兩百萬的油水自然應允。
2011年8月初,廟街突然有兩隊人馬在街頭巷尾游蕩,一隊是「廟街志」這一方的,他要進攻、拿回原本屬于自己的地盤;另一隊是譚逸朗這一方的,他要防守、以此來鞏固自己的地位。
在這一攻一守之間,原本熱鬧的廟街,氣氛逐漸壓抑低沉起來。兩位大佬手底下的馬仔偶爾會來點小摩擦,比如指著對方的鼻子來一句:「你瞅啥?」,另一邊就會回應:「瞅你咋地!」好在老大在背后壓著,沒有真的動起手來,但局勢仍舊是一觸即發。
好在英明神武的阿sir及時趕到,平息了這場即將發生的沖突。也在此之后,譚逸朗順勢坐穩了「廟街話事人」的位置,「廟街志」從此退出廟街。
想當初譚逸朗落魄之時,「廟街志」拿他當親兄弟對待,如今卻是為了利益針鋒相對,正應了網絡那句:「我拿你當兄弟,你拿我當大佐!」
當然,出來混,遲早都要還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