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年過去,「教父」為什麼仍是最偉大的黑幫電影?它成了黑幫故事的一個永恒的范本和楷模
2023/02/01

《教父》的「偉大」早已是不爭的事實。關于它如何偉大,人們從歷史層面、社會層面、文化層面,以及電影技法等各個方面進行了全方位闡釋。

可以說,《教父》奠定了其后所有黑幫電影的基調,「它成了黑幫故事的一個永恒的范本和楷模」(戴錦華語)。

但其偉大之處在于,它不僅是一部講述暴力、權謀和叢林法則的黑幫電影。在黑幫故事之上,它還是一段男性成長故事,一部移民家族史,一則反美國夢的寓言。

偉大的作品都具有自反性

《教父》系列(尤其是前兩部)曾對現實世界中的有組織犯罪集團產生過深遠的影響。

坊間流傳過諸多軼事:

老教父維多·柯里昂的人物原型在看完馬龍·白蘭度的表演后,邀請他來家里吃飯,把白蘭度嚇得不輕;

2015年,臭名昭著的意大利黑手黨老大維托里奧·卡薩莫尼卡去世。

葬禮現場,樂隊演奏的正是《教父》的配樂,同時還有低空飛行的直升機向人群拋灑玫瑰花瓣;

葬禮現場

另外,《教父》上映后,很多黑幫成員爭相模仿片中新老教父的言行舉止,以此掩蓋自己沒有多少文化的粗魯和愚蠢……

真實的黑幫越是煞有介事地熱愛、模仿以及捍衛《教父》,越能反映出《教父》的自反性。

據說,促使科波拉拍攝《教父》第二部(眾所周知,科波拉接拍《教父》并非完全出于自愿)的原因之一,是他聽說有觀眾在看到第一部結尾眾人親吻麥克時起立鼓掌后深感自責,決定繼續將這個故事的罪與罰拍出來。

于是,我們才看到身負家族使命的麥克從一個善良正直的美國公民,逐漸成為陰郁、冷酷的黑幫首領,在一生夙愿破滅后孤獨終老。

《教父》是一部徹頭徹尾的悲劇。它的悲劇根源在于,故事表層呈現出的所謂「人生智慧」「處世哲學」「陰謀權術」,與故事里層支撐主人公行動的價值觀有著不可調和的矛盾。

二代教父麥克越想保護家庭,就越將家庭成員推向深淵;他越是費盡心思讓家族生意走上正軌,整個家族就越深陷犯罪的泥潭無法自拔。

在目的與手段背道而馳的大背景下,越掙扎,越沉淪。最終,建立起龐大黑色帝國的教父,其人生成為一場拼盡全力的撲空。

這種自反性貫穿全片,為這部跨越七十年的史詩系列奠定了深刻的基石。

我們經常會在網絡上看到「《教父》是男人的圣經」這樣的說法。

或者我們可以這樣理解,正因為現實中的人幾乎不可能成為一名標準圣徒,《教父》才被類比為《圣經》。 

相信很多從小就迷戀黑幫電影和《教父》的男性觀眾都會有一種感覺,少年、青年乃至步入中年后看《教父》,看的完全不是同一部電影。

年輕的時候,我們很容易被電影中那些不容置疑的金句所蠱惑,諸如「給你一個無法拒絕的理由」「女人和小孩可以無憂無慮,男人不行」「不照顧家人的男人,根本算不上是個男人」。

這些充滿男權色彩和英雄主義氣息的台詞足以蠱惑一個年輕人蠢蠢欲動地對世界發起挑戰。或者,用更通俗的話來說,它們很適合年輕人拿來裝逼。

但諷刺的是,《教父》三部曲最終從整體上推翻了自己創造出的這些金句。成年后再看《教父》,像是一個特寫鏡頭在慢慢拉遠,眼中的景象從主角變為整個家族群像,最終放眼至整個時代,你會發現,即便身形偉岸如教父,依舊無法抗拒個體的無力感,無法抵抗命運對他的捉弄和摧毀。

而支撐著「教父」,同時又毀滅了「教父」的,是「家庭」。

抓住黑手黨敘事中的家庭倫理觀念是科波拉的創舉。在此之前,沒人敢將「家庭」與黑幫分子聯系起來。但在《教父》之后,「家庭」成為塑造黑手黨成員/犯罪人物的重要元素。全世界的後來者不斷對「黑幫與家庭」這一母題進行改寫或本土化,其中不乏國內觀眾熟悉的優秀港片(比如《無間道2》)。

千萬別小看《教父》的自反性和對「家庭」的聚焦。重溫完三部曲之后,我確信這兩點的結合使《教父》超越了黑幫類型片,也超越了時代的局限,甚至突破了地域、圈層等諸多桎梏,而這些都是經典誕生的必要條件。

哪怕在當下的中國,只要你生活在有一個大家族群的環境里,你的那些有關「家庭」的生命經驗都有可能與《教父》產生共鳴。

如果你或者你的父輩曾經試圖作為一家之主(所謂的「頂梁柱」)維系過這個家庭,那麼這種共鳴可能會更加強烈。

而科波拉將這種具有普世性的情感巧妙地與美國特定歷史時期的社會文化相勾連,以至于哪怕你完全不懂這背后的美國夢是什麼,依舊能體會到榮耀和心碎,又回過頭來試圖弄懂這背后是何種力量在操控。

01

「教父」的誕生 

讓我們回到那個永恒的開頭。

「我相信美國,美國給我帶來財富。」觀眾首先看到的是一片黑幕,這句台詞響起,隨后幾秒,一張直視著屏幕的人臉才緩緩浮現。

這是殯儀館老闆在向當地的黑手黨頭目、「教父」維多·柯里昂求助。殯儀館老闆與「教父」同為意大利西西里移民,在這段獨白中,他講述了自己勤勞致富,試圖成為標準守法的美國公民,卻無法受到美國法律保護的全過程。

當鏡頭逐漸后拉,觀眾才發現,這一畫面的黑色部分來源于身著黑色西裝的教父的背影。

老教父維多·柯里昂審視著殯儀館老闆,同時掌控著他的生死。

他不動聲色地引導殯儀館老闆逐漸臣服于自己的權威之下,卻又稱之為「做我的朋友」。

當殯儀館老闆低下頭親吻「教父」的手背時,電影的主題之一已然浮現——

這是一個關于上世紀意大利裔移民追逐美國夢的故事,其中的關隘則是,他必須選擇認同某種秩序才得以保全自己。

當他從充滿暴力和壓迫的南歐逃往北美大陸時,自由、民主、和平本是他的全部希望。但在他當真遵循這種信念后,卻發現此路不通。因此,他再度回歸到由暴力犯罪建構起來的地下秩序當中尋求庇護。

在老教父建立起的柯里昂帝國內部,制度與等級井井有條,其人脈網絡遍布當時的美國政界。他們為前來求助的意大利裔平民提供幫助,同時也利用這些機會,打通與美國地上世界的聯系。

僅僅一場對話,便系統性地交代了二戰結束伊始美國黑手黨與美國法治社會的同構關系。這是整個《教父》三部曲的大背景。我們必須理解這層關系,才能真正進入「教父」的世界。

電影中的兩代教父——維多和他的小兒子麥克——之所以富有人性的魅力,是因為他們的一舉一動皆有強大的內在驅動力。

而驅使老教父成為「教父」的動因,正源于他在美國奮斗初期所遭受的不公正待遇。一如殯儀館老闆做良民卻無法抵抗地痞流氓的侵害,《教父2》中詳細地講述了老教父的發家史,這同樣是一個良民在缺乏法制和公正的環境中被迫舉起槍保護妻兒的故事。而維多的野心與才干則賦予他逐夢的無限可能性,因而,他得以依靠暴力犯罪重拾「公平」與「正義」。

羅伯特·德尼羅飾演年輕時的老教父

但是,與奉行美國清教傳統中的個人奮斗的移民不同,老教父維多·柯里昂是一個血統純正的意大利西西里人。這注定了他的「美國夢」,與《美國往事》中同為黑幫首領的面條(該片中的黑社會是猶太黑幫,與《教父2》中麥克的死敵海門·羅斯師出同門),或者是《大亨小傳》中蓋茨比的「美國夢」有著本質區別。

家庭以及家族紐帶,是第一批美籍意大利裔移民極為重視的故土情結。

由于各種歷史原因,西西里島自公元前八世紀以來便飽受外族侵略,因此當地民風彪悍,十分注重團結,習慣家族式的群居,且格外重視家族榮譽。

老教父幼時逃往紐約前,全家被當地黑手黨血洗,他在母親和親友的舍身相救下活了下來。對家族成員的感激與保護欲,鐫刻在老教父的血液里。

于是,我們在電影開場看到的是老教父女兒的婚禮——西西里人在女兒的婚禮上不會拒絕任何人。

這場西西里女兒的婚禮長達三十分鐘,留名影史。它確立了老教父在家族中不可動搖的「父權」,同時也奠定了「家庭」之于《教父》系列不可撼動的中心地位。

我們在《教父》中看到的是一個與法治社會并行的地下世界正以它強勁而自洽的邏輯共同維系著美國社會的運轉,但是在老教父的世界里,還有一個更為強大的家庭邏輯統治著一切。

這在《教父》之前的黑幫類型片中是不可想象的,但在《教父》之后,它成了全世界通用的語言。

02

雙重價值觀的沖突

老教父維多和二代教父麥克的代際更迭,既是地下秩序的權力交接,也是柯里昂家庭責任的傳承。

而這種傳承酷似東方家庭的燈火相傳,也是《教父》最先打動我們的地方。

在這個爾虞我詐、任何關系都有可能遭遇背叛的環境中,維多與兒子麥克的感情幾乎是唯一固若金湯的關系。

當我們早已熟知麥克的人生結局之后再回頭反復觀摩馬龍·白蘭度的表演,會被很多細節打動。

第一部劇情的轉折點,是老教父拒絕與其他黑幫家族販毒,結果遭到刺殺。老教父身中數槍幸免遇難,出院回家,掃視一周,沒有看到麥克。

當他得知麥克為了他和整個家族的安危殺人跑路后,老教父痛苦地閉上眼睛,虛弱地搖頭。

那一刻,老教父意識到命運的不可抗力正在將他最珍愛的小兒子拖入黑暗。

而在這個小兒子身上,老教父寄托了最矛盾的「癡心妄想」:

他希望麥克能夠「出淤泥而不染」,成為地上世界的大人物,不僅能夠擺脫從自己開始犯下的罪惡,還能幫助其他家族成員一起洗白,成為真正見得光的美國公民。

但是,從麥克代表家族槍殺了毒販開始,老教父混合著父子情與家族使命的美國夢便坍塌了一半。

在《教父》第一部結尾,那個為人津津樂道的父子訣別戲中,時不我待的強烈預感和力不從心的衰老跡象同時呈現在老教父身上,令人心碎。

但最傷感的,還是老教父始終對原本有光明未來的小兒子抱有歉意。他在最后的對話中顧左右而其他,一反惜字如金的個性,一會談到喝酒,一會談到小孫子,一會又語無倫次地叮囑,都只是為了遮掩內心深處的無奈。

「時間不多了。」老教父以梟雄的眼光準確預感到時代的變化。

地上與地下即將不再相互兼容,家族與黑手黨事業的同構關系也終將被打破。

老教父的生命于時代轉折點落幕。他不知道的是,臨危受命的麥克即將面臨的困境要比他想象的更加兇險。

這個困境的根源,再次來源于家庭。

第二代教父麥克有著雙重身份認同,首先,他是第二代西西里移民,受父輩影響,加上他本身在西西里的逃亡經歷,對于故鄉以及父輩的家庭觀念,他全盤接受。

但同時,他生于美國,長于美國,接受美式精英教育,這一切的結果就是,他娶了一位典型的美國妻子凱。

凱是與麥克的母親、老教父的妻子完全不同的女性。

在老教父的發家史中,他的妻子扮演了絕對忠誠、順從的角色,這是由西西里傳統所決定的。

但在麥克與凱的婚姻里,這種無條件的信任與服從不復存在。

凱作為一名同樣接受過高等教育的知識女性,自然不可能像麥克的母親那樣永遠以自己丈夫的是非善惡觀為準則。

她對麥克秉持的價值觀的懷疑,從第一部一直延續到第二部的結尾。

最終,凱通過墮胎決絕而徹底地否定了麥克。這一行為徹底激怒了麥克,他狠狠打了凱一巴掌,注意,這恐怕是麥克此生唯一一次在情緒徹底失控出手傷人。

凱之于麥克,正如尚未涉足家族生意的年輕麥克之于老教父,前者是后者曾經擁有過但卻永遠丟失了的天真,亦是后者畢生追求的美國夢的正面——

它們永遠正義、純潔,帶著不諳世事的稚嫩和勇氣,為黑暗中的后者提供安慰和希望。

凱這個始終純真、專一的女人最終居然會以墮胎這種方式「背叛」自己的丈夫,這是麥克萬萬沒有想到的,也是老教父機關算盡也無法阻擋的。

面對其他黑道家族的圍剿,以及國內外局勢云波詭譎的現狀,麥克尚能處變不驚。但超出他預想的是,威脅到自己「父權」地位的時代劇變,居然能夠從他的婚姻下手。

這也是《教父》的超前之處。

其實,麥克與凱婚姻破裂的種子,影片中早就在暗中埋下了:

影片大張旗鼓地呈現了兩場婚禮,一場是老教父的女兒康妮的婚禮,另一場是麥克在西西里與第一任妻子舉辦的傳統西西里婚禮。

麥克與凱二人的婚禮并未出現在影片中,這似乎暗示了柯里昂家族這個意大利裔移民對待凱這個美國媳婦的態度——

他們從未真正融合過。

科波拉敏銳地捕捉到對「時代變了」的深層動因。

無論是黑幫涉毒,還是美國社會的法制逐漸健全,全都只是表象。現代人權觀念的發展加速了傳統大家庭的解體,家族成員的個人追求不再與大家族整體利益掛鉤,才是擊垮麥克——一個黑手黨頭目——的真正原因。

麥克謹遵父親教誨,試圖用自己的方式保護家人,并且自認為在向美國夢邁進。殊不知,西西里男人保護家庭的傳統方式已成為束縛美國現代家庭成員個性發展的噩夢。

試圖平衡傳統與現代的麥克注定會失敗。他的妻子因無法與之共享精神世界選擇主動離開,他的兒子始終活在自己父親殺死親叔叔的陰影中。

邁克的哥哥弗雷多與侄子的溫情時刻

他不再像父親那樣成為全家人堅實的依靠,相反,家人只有拼命逃離他,才能過上他們認為幸福而正常的生活。

麥克為了美國夢光明的那一面奮斗終身,心靈卻永遠留在了美國夢骯臟的反面。

03 

失落父權的挽歌

科波拉在《教父》中呈現的傳統大家族以及家庭成員之間的關系是如此真實而細膩,以至于五十年后,片中這些人物關系依然讓人百看不厭。

這當然有賴于科波拉意大利裔移民的身份。

在此之前,好萊塢的經典黑幫片,如《人民公敵》《小凱撒》等雖然講述的都是黑手黨成員的故事,但卻沒有主創深入探究過這些意大利裔移民的家庭內部結構。

他們只是挑戰主流社會的孤狼,被浪漫化地書寫,然后又被無情地消滅。

是科波拉用自己真實的生命體驗,為這群面目可怖的黑手黨創造了更豐滿的血肉。他們擁有了家庭的溫情,也因此生出許多世俗的牽絆。而眾所周知,世俗的欲望越多,人物的行動才會愈加經得起琢磨,故事中的情緒也就愈加飽滿而余韻悠長。

麥克的一生中,殺死曾經出賣自己的哥哥弗雷多始終是他無法原諒自己的心結。

這不僅僅因為費雷多是他的哥哥,是「我父親的兒子」,從影片中多處細節可以窺見,麥克與弗雷多的感情可能是家中兄弟姐妹中最為親近的。

《教父2》的尾聲是麥克的一段回憶。他記起當初向兄弟姐妹宣布自己參軍報國的決定,所有人都異常不解,只有弗雷多握住他的手表示支持。

而在《教父》開頭,麥克帶凱參加妹妹的婚禮,全家人表現得不咸不淡,也只有弗雷多走過來親昵地與凱打招呼,代表家人歡迎她的到來。

在全家圍在老教父床邊歡迎他出院回家的那場戲之后,眾人散去,只有弗雷多一個人再次走進父親的房間,默默地坐下,無言凝視著虛弱的父親。

他可能是老教父的幾個孩子中最懦弱、最無能的一個,他也可能是這個家族最容易被攻破被策反的軟肋。因為這些原因,為了整個家族的利益,麥克有無數除掉他的理由。

可是,他也有可能是這個家族中最為柔情的、為其他成員帶來過最多寬慰和快樂的人。

弗雷多凝視父親時愧疚而憂傷的眼光,與他尚在襁褓時病得哇哇大哭,父親望向他時流露出的哀傷與自責,幾乎一模一樣。

這對父子滿懷對彼此的愛意,在不同時空相同形成了一道深情的對望。

關于人性深處的燭照,片中還有些容易被忽略的動人碎片。譬如凱在失婚后,背著麥克來家里看孩子,康妮在一旁給她把風。

隨著麥克回家的時間逐漸迫近,康妮不斷催促著凱離開。臨別時,康妮不斷鼓勵小侄子上前親吻自己的媽媽,并且在最后緊緊擁抱了凱。

這個擁抱讓我深深共情了黑手黨家族中被男人排擠在外的女人們,她們身上那種「同是天涯淪落人」的滄桑與溫情早已超越了血緣關系,是難得一見的連接傳統與現代家庭觀念的橋梁。

正是這樣的細節讓老教父口中的「家庭」落到了實處,讓我們相信這樣的家庭是值得守護的。也因此,這個家庭支離破碎之際,我們才能與麥克一起感受到那剜心的疼痛。

可以說,這些關于親情的溫情時刻,是老教父留給柯里昂家族最后的遺產。

當然,這些只是遺產的一小部分,剩下那部分對麥克和其他家族成員來說,仍然是致命的。

麥克的親生兒子堅決拒絕了父親為其安排的從政道路,他選擇做一名歌唱家,徹底脫離了柯里昂家族的罪惡。

在第三部中,麥克不得不接受這一現實,并最終與兒子和解。當然,和解的前提是兒子在藝術領域成就了一番事業,并且在意大利老家舉辦了歌劇《鄉村騎士》的首演。這個衣錦還鄉的大前提,幾乎是全世界父子和解的必經之路。

看完演出后,麥克不無興奮地說:「以后人們提起柯里昂家族,會想起這歌聲。

也許說出這句話的那一刻,麥克心里想起的是父親對自己欲言又止的歉意。

他會想起父親如嘆息般的那句,「時間不多了,麥克」。

而他自以為終于完成了父親的囑托,以為兜兜轉轉一輩子,自己還是觸碰到了彼岸那盞綠燈。

隨即,最愛的小女兒就死在了自己懷里。

對麥克來說,沒有什麼比女兒慘死更殘酷的結局。他一生以保護家人為己任,最終卻以失去家人告終。

麥克的精神支柱連帶著老教父終生奮斗的意義,在影片最后灰飛煙滅,落得白茫茫一片好干凈。

可是,這場徹頭徹尾的悲劇對現代觀眾而言卻有著異常強大的感召力。

我們明明不再信奉傳統家庭觀中那一套家族使命,我們熱衷于自由意志、個性解放,我們逐漸習慣在遠離故土的大城市中過著原子式的生活,我們完全理解并支持凱離開麥克,我們可以理性地批判老教父與麥克遵循的那套父權制體系。

但我們依舊對「教父」及其背后一整套家庭邏輯抱有極大的同情與留戀。

或許,在那個傳統的父權的親情世界里,我們看到了超越個人主義的東西——

那是極端惡劣環境下逼生出的極強的責任感,是無路可退的情境中迸發出的獻身精神,是男子氣概在特定歷史時期絕望而浪漫的傾瀉。

一切都像是年輕的老教父失業后為妻子帶回來的那顆梨子。

盡管被包裹在一張粗糙的報紙里,它依舊觸發了妻子的笑聲。

而對于老教父來說,美國夢的開始,不過是為了讓這片刻的快樂久一點,再久一點。

參考資料:

《52倍人生——戴錦華大師電影課》戴錦華

《大旗虎皮·美國故事的背面——黑幫電影中的社會、文化和歷史》李洋

《黑幫電影的重塑與再造——從意大利黑手黨電影與文化談起》洪帆

《好萊塢黑手黨題材電影研究》杜永康

《美國黑幫片中的意大利文化特征》顧博

-END-

「猴子」也長有翅膀?神秘的飛狐猴像風箏一樣,在叢林之間滑翔!
2023/11/20
長江禁漁初見成效,局部地區已魚群泛濫?十年禁漁是否還繼續?
2023/11/20
《高山》風波升級!退票率高,張校長被消費,本人表情無奈又痛苦
2023/11/20
煮活蝦,別水開后再下鍋,廚師教你6招,蝦肉又香又嫩,沒有腥味
2023/11/20
事件升級!烏爾善取關《封神》所有主創,網友:還能有第二部麼?
2023/11/20
羽絨服藏了4個小秘密,賣衣服的店員不會告訴你,學會了不被坑
2023/11/20
去蝦線,用牙簽就錯了,水產店老闆教我一招,一秒一個太快了
2023/11/20
舊手機充電頭別扔,放廚房太聰明,我也今天才清楚,看完回家找找
2023/11/20
布偶貓經常拉稀,是什麼原因導致的?附上解決辦法
2023/11/20
甲狀腺不好的人,牢記:需少碰「1蛋、3菜」,或能保護甲狀腺功能
2023/11/20
「墳旁有三物,子孫享富足」,都是哪「三物」,趕緊看一看有沒有
2023/11/20
102歲楊振寧跟嬌妻合影,他一臉嚴肅疑似不悅,47歲翁帆臉還稚嫩
2023/11/20
趙雅芝曬70歲生日照,終于肯坦然接受衰老了,沒美顏皺紋這麼真實
2023/11/20
烹飪技巧大揭秘:如何做出嫩滑可口的麻婆豆腐
2023/11/20
「狗尾巴草」是個寶,用它來煮水喝,或能幫助解決這4個常見問題
2023/11/20
老人年齡劃分新標準公布,超過多少算「老年人」?3件事別忘了做
2023/11/20
古人常說:「再餓莫吃墳前供,再累莫坐人肉凳」,人肉凳指的是啥?
2023/11/20
從你家狗的睡姿判斷它是否依賴你,都是「安全感」惹的禍
2023/11/20
網紅ABCD媽翻車風波升級!二姐三弟親吻,舉止曖昧,更多槽點被扒
2023/11/20
曝張東健妻子高小英偷稅3億!奢靡生活曝光,宋慧喬李敏鎬卷風波
2023/1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