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閱讀此文之前,辛苦點擊一下右上角的「關注」,既方便您進行討論和分享,又能給您帶來不一樣的參與感,感謝您的支持!
來源/古風文史作者/古風文史在現代大熒幕上有不少關于抗日的影視作品,拍攝抗日影視劇的最初目的是為了紀念先烈,可現如今的抗日影視劇走向越來越魔幻,像什麼手撕鬼子,什麼一針致命,只知道一味地夸大八路軍的戰斗力。八路軍能夠打敗日軍,自然有他們的過人之處,但在拍攝的時候不應該夸大事實,忽略八路軍在抗日路途上的艱難險阻。一部好的影視作品,應當尊重事實,可以有藝術加工的成分,但不能盲目夸大。
我們自然理解導演想要贊揚八路軍的心情,然而在國產抗日劇中往往只看得見對八路軍的神化,而看不見那些他們曾經經歷過的艱難險阻,這樣的作品拍出來真的有意義嗎?近年來八路軍在電視上的形象都是光鮮亮麗的,梳著油光發亮的髮型,穿著嶄新的軍裝,腳上踩著的是大頭皮鞋。在外形上「體體面面」的,在打仗一事上也是「體體面面」的,拿起手槍就是連著十幾發子彈,跟不要錢一樣。
事實上在抗日時期,士兵們別說穿得好了,連穿得暖都很難做到。抗戰時期物資緊缺,棉衣棉褲拖個十天半個月,甚至更久都發不下來,戰士們只能硬扛,冒著嚴寒也要守在前線。大多數的戰士都是一身破爛的軍裝,漿洗了一年又一年,打仗的年頭,摸爬滾打,槍林彈雨是少不了的,軍裝根本不可能保存完好,不是這里破了,就是哪里爛了。
在物資匱乏的年代,八路軍想要換新的軍裝,一個人容易,一整個軍隊談何容易,于是他們一身軍裝縫縫補補,三年又三年。
八路軍抗日的路途上可以說是穿不暖吃不飽,據統計八路軍每天主食攝入不到三百克,老一輩說的「吃野菜,啃樹皮。」真不是開玩笑的。在有村戶的地方執行任務倒還好,村民們知道八路軍是在趕鬼子,為人民做好事,會給他們送些糧食,但行軍打仗哪能老在有村戶的地方待著?忍凍挨餓對八路軍來說是常態,沒有外在條件的支持,他們只能靠信念走下去,是捍衛祖國的決心一路支撐著他們,渡過了那段艱苦歲月。
除了生活條件差到極致以外,八路軍還面臨著武器裝備不足的情況,電視上八路軍連著十幾槍掃射敵人的場景,在現實中根本不存在。日軍一度嘲笑八路軍是「三槍一刀八路」,對于彈藥長期不足的八路軍而言,每一顆子彈都十分珍貴,若打完三槍,還沒有命中敵人,就得換刺刀。對比起彈藥充足的日軍,八路軍子彈不足是常有的事,所以每一顆子彈都要發揮上作用,為此八路軍還曾立下一項規矩,對于目標距離過遠,或沒有把握射中的都不打。
在這種彈藥極度緊缺的情況下,八路軍每位戰士都練就了射擊高度精準的本領,彈藥不足是其一,除了彈藥以外的其他裝備也同樣面臨著匱乏的情況。八路軍在1940年的時候做過一次統計,那時候的數據是:迫擊炮156門,輕重機槍1590挺,步槍大約9萬支,手槍在5000左右,而八路軍人數有40萬人。
「我們現在繁榮昌盛的生活,是用先輩們的鮮血換來的。」這句話一點也不假,條件苛刻,裝備短缺,就這樣的條件,八路軍仍舊守住了我們的大好河山。
影視拍攝的門檻越來越低,什麼片子都在電視上播出,五花八門,曲解事實,嚴重誤導觀眾。市面上大多數的抗日片,不但劇本脫離現實,演員演技也相當堪憂,現在的一眾小鮮肉根本演不出八路軍眼神中的堅定與堅持,他們照著葫蘆畫瓢,和劇本一起脫離了實際。讓小鮮肉來演抗日劇確實能夠帶動起一波流量,最后出來的成片再爛,也有粉絲買單,但其結果嚴重脫離拍攝抗日劇的初心,徹底淪為了資本謀取暴利的手段。
當抗日劇淪為快餐時代下的快餐,其內涵就變得不再重要,劇情是否合理也不重要,就像快餐的味道不重要,是否營養也不重要,人們只在意出餐的速度。但我始終認為血淋淋的真相應該被看見,漠視先輩的努力,漠視他們曾經遭受過的苦難,漠視那段艱苦卓絕的歲月,就是對他們的辜負。比遺忘更可怕的是我們明明知道真相是什麼,卻還是對現代被魔改得不行的抗日神劇妥協,選擇無視掉那些為我們流過鮮血的戰士。
最后,由于平台規則,只有當您跟我有更多互動的時候,才會被認定為鐵粉。如果您喜歡我的文章,可以點個「關注」,成為鐵粉后能第一時間收到文章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