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大圈幫」只是默認的一種黑話,泛指那些從內地闖蕩港澳和海外從事不法活動的團體,說直白點就是為了區分本土與外來勢力。當年的港人稱香港為「城」,內地城市被稱為「圈」,而廣州因為是省會城市,比普通城市偏大一圈而被稱為「大圈」,這群人主要來自廣州地區,因此被香港人統稱為「大圈幫」。
影視配圖
上世紀六十到八十年代的內地較落后,某些人為了能過上更好的生活而偷渡到港澳。他們與香港本土文化、語言乃至習俗之上都有著很大的差異,這些也導致了他們很難融入香港的社會當中。
而當年的香港亦處于各大社團的籠罩之下,很多香港的年輕人早早的成了社團的一份子,并在各個地區劃分自己的勢力范圍。例如『14k』、『新義安』、『和勝和』等主流社團,他們根據拳頭大小來劃分地盤。
影視配圖
正當香港本地社團打的熱火朝天之時,突然出現一群打扮很low,皮膚黝黑和講內地方言的不速之客,他們的出現使得香港本土社團非常擔心。
他們大多是年輕人,穿著老式的衣服,一到香港就在各地制造麻煩,每天就是成群結隊的找場子索要高額的保護費。由于他們普遍是由退役人員和上山下鄉的組成,因此身手強悍,械斗起來也極為暴虐,功夫都是實打實的「殺人技」,而他們就是日后讓香港各大社團膽寒的大圈幫。
影視配圖
這些人大都經歷過動蕩不安的歲月或刀口舔血的戰場生涯,因為沒有好的出路,所以走上了犯罪道路,大圈幫的成員講的最多的一句話就是:「自己是爛命一條,錢遠比自己的生命重要」。
這也就是為什麼大圈幫的人和香港本土勢力干架的時候英勇無畏下手狠辣的原因。
早期的香港各大社團在面對大圈仔來犯時,并不把人少勢寡的他們放在眼里。一眾年輕的香港古惑仔抄起12寸西瓜刀就上前去阻擊大圈仔,沒想到大圈仔們掏出24寸大牛刀,采用在戰場上的刺刀陣隊形,將古惑仔們斬得落荒而逃。
影視配圖
某次,三十多名社團小弟手持鐵棍將九名「大圈仔」圍在麻雀館。「大圈仔」們愣是運用自己的精誠團結,相互背靠背的集中在一起,持著木棍將那批社團馬仔打的是丟盔棄甲。
此后,大圈幫橫掃香港江湖圈,將各大社團的場子踢個遍,在與對方械斗時經常打的對方落花流水后便逃回內地,使得港警也沒一點辦法。因此,大圈幫自然便「脫穎而出」,贏得了大部分的勝利。
最終造成的局面便是大圈幫風頭正盛,而香港本土社團普遍患上了『恐圈癥』。
影視配圖
80年代,大圈幫火力全新升級,54式黑星手槍是標配,持AK47火拼更是常有之事。然而,大圈幫并不像香港本土社團有組織性和紀律性,而是十分松散。不少大圈仔干脆持AK47干著劫掠金鋪和銀行的勾當,并且當街跟警方對峙也毫不畏懼。
90年代初,「雀王」呂鑒輝旗下的瑞興麻雀館遭大圈仔持AK47掃劫,兩名黑道大佬被當場做掉而轟動全港。
可即便大圈幫所占地盤越來越大,終究是「強龍壓不過地頭蛇」。香港本土勢力眼看自己的利益被不斷侵占,自然是心有不甘的,便意圖將大圈幫一網打盡,讓他們徹底消失在香港這片土地上。
而香港警方也開始嚴查大圈幫,在這種情況下,他們也意識到自己在不斷觸犯本土勢力,必將引起極大反彈。
當眾人意識到香港方面要合作打垮大圈幫之時,便選擇了避其鋒芒。
于是,在香港轟動一時的大圈幫忽然之間銷聲匿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