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前英港警方檔案記載,從1884年香港第一個黑幫組織「和合圖(桃)」成立,到1997年香港回歸前,香港共出現過50多個黑幫組織。
其中,相對活躍的有15至20個,約20多萬人。但是,真正從事犯罪活動的卻僅有約1萬人。
雖然,并沒有證據指向這些黑幫都與內地的洪幫三合會存在淵源,但幾乎都繼承了洪幫三合會「三十六誓、七十二例外、四條誓約、八條處罰、十大幫規」等幫規、禁律、聯絡秘術以及職位名稱。
十大幫規:
不準泄露幫(務);
不準同幫相殘;
不準私下搶劫;
不準違犯幫規;
不準引進匪(類);
不準調戲同(幫)婦女;
不準扒灰倒籠;
不準私吞財(貨);
不準違抗調遣;
一旦進幫,不得出幫。
職位名稱:龍頭(社團最高領導人,有家族世襲,也有三年選一屆)、二路元帥、紅棍、白紙扇、草鞋、四九、藍燈籠等由高到低七級職位。
只不過,當初幫會會員依靠詩句、暗語、手勢、特殊記號、術語等表明身份的秘密聯絡暗號,如今大多已改變,或失傳。
同時,在這些黑幫中,新義安、14K、「和」字頭、大圈幫以及聯字派等五大黑幫的影響力最大。
新義安,又名「義安」,1919年形成,1921年正式向香港政府華民政務司署注冊「義安工商總會」。
該組織由向氏家族控制,鼻祖是向前,死后由其子任龍頭大哥,巔峰時擁有成員3萬余人,主要活動在九龍區的尖沙嘴、油麻地、九龍城,新界區的屯門、元朗、葵涌、大浦粉嶺,離島的長洲等地區。
同時,主要從事娛樂業和影視業,是當時香港規模最大的、實力最強的黑幫組織。
▲歷史黑幫圖
1992年1月,香港數百名影星及演藝界從業人員,曾打著「演藝界反對暴力」的標語進行示威游行,試圖抗議黑幫操控電影業的行徑。
據一位制片商透露,曾有一位女星因拒絕黑幫操縱,而遭到輪奸。
此外,還有傳聞,1992年發生的槍殺電影公司東主黃朗維和蔡子明案,也是黑幫所為。
14K,是國民黨扶植起來的一個黑幫組織。1949年4月,國民黨軍統少將葛肇煌在廣州寶華路14號改組了一個黑幫組織,起名「洪門忠義會」。
解放前夕,14K成員紛紛逃往香港和台灣。
1950年,葛肇煌逃到香港后,招集原「孝、毅、義、德、信、梅、拜盧、勝、健、大圈、同」等45個分(堆)的舊部,并以原寶華路14號的門牌號,為新組建的黑幫起名「14K」。
后來,最多時擁有成員5萬多人,主要在銅羅灣、灣仔、中環、北角、箐箕灣、旺角、油麻地、深水埗、新界北區等地,從事恐嚇、勒索、收保護費、販毒、高利貸、開設[色.情]場所、走私等黑社會活動。
例如:向建筑工地收取「保護費」、向過往大中巴客車收取「入線費」,控制樓盤發售等1956年,14K和新義安兩大黑幫,在台灣情報部門的支持下,還曾參與了九龍暴亂事件。
「和」字頭,原是一個調和幫派間矛盾的組織。
1909年,勇義堂堂主召集各堂開了香港第一次「洪門」大會,決定在各堂口名稱前加一個「和」字,形成既獨立又聯合的「和」字頭三合會。
▲香港黑幫火拼劇照
規模最大時,僅堂口就多達30多個,成員3萬多人,一度成為香港人數最多、規模最大的幫派。其中,以和合圖、和安樂、和勝和等三大堂口最為活躍,活動范圍覆蓋港九各地。
例如:和勝和,1930年創立,巔峰時擁有成員1.7萬人,主要在油麻地、元朗、深水埗、荃灣、銅羅灣、灣仔等地活動。
和合圖,香港最老的幫會組織,由12個小幫會組成,巔峰時擁有成員1萬余人,多活動于香港仔、西環及灣仔一帶。
和安樂,在旺角區活動,主要以貿易公司和地下錢莊為掩飾,再以12000元/人的價錢從泰國聘請妓女來港賣淫,而妓女則又以游客的身份,滯留香港,一度曾操縱香港最大的賣淫集團。然后,再利用錢莊洗錢。
大圈幫中的「大圈」一詞原指黑語中的廣州,是對內地偷渡到香港的犯罪團伙的泛稱,與一般的三合會組織具有明顯的區別,沒有堂,也沒有內部的等級職位。
所以,從嚴格意義上來說,這個「大圈幫」并不是一個黑幫組織,而是圈內人士對這伙人安的一個名號。
當時,香港的大圈幫有六、七個幫派,最大的是300多人的湖南幫,其余多為10至20人左右。
這伙人好勇斗狠,不講黑道規矩,而且還會受雇于其他黑幫,專門從事殺人、搶劫等嚴重暴力犯罪。
▲香港黑幫對峙劇照
最為有名的當屬世紀大盜張子強,曾因綁架香港富豪李嘉誠長子李澤鉅和香港富豪郭炳湘,并獲贖金超16億港元,創下犯罪所得金額吉尼斯世界紀錄,而轟動一時。
聯字派,又名單義,與「和」字頭同屬本土黑幫。
幫派中較大的堂口有,聯樂堂,擁有成員約1萬人;聯英社,擁有成員約7千人;聯群社和聯義社,均有成員約3千人。
主要通過滲入文藝界(包括演藝圈)和政界的形式,再輔以暴力手段,來獲取尋求庇護的財富,甚至操縱或干涉基層議會的選舉。
據香港滅罪委員會前工作人員披露,1988年混入區議會參加議員競選的候選人約有13%是黑底人物,其中有30人當選區議員。
甚至,在全港400多所中學中,居然有126所被黑幫滲入,并企圖威脅學生加入黑幫。有資料顯示,全港共有11萬名學童曾受到黑幫人員騷擾。還據有關資料顯示,1992年,新增4705名帶有黑社會背景的青少年犯罪。
同時,「黃、毒、賭」場所,也是其攫取錢財的主要來源。
雖然,前英港警方也曾開展「犁庭掃穴」等各種專項掃黑行動,卻因內部問題較多,結果幾乎都是「證據不足」,而始終難有顯著成效。
然而,隨著「九七香港回歸」后,這些黑幫則瞬間失去了原有的生存空間,從而紛紛「由黑轉白」,開始了正當營生。所以,雖說這些黑幫已漸漸淡出了人們的視線,但并不代表這些黑幫都已徹底消亡。只不過,隨著人們生活的日趨幸福,誰還愿意去干哪些打打殺殺的違法犯罪的事情呢?